你和父母世界观的区别:一个想得更深远,一个想得更迫切

发表于2024-06-24 13:27 608 次查看 6.6评分

长期以来,人们用代沟来定义子女同父母世界观的差异。那么代沟究竟是什么呢,难道仅仅是对于新时代的接受力的问题吗?心理学研究发现,父母对于新时代的接受能力同子女没有明显的差异。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,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。如果事物一下子从这样变成那样,谁都难以接受。归根结底,父母同子女世界观的差异在于:一个想得更加深远,一个想得更加迫切。因为子女年轻,所以他们更愿意考虑一些未来的事情;因为父母年纪大了,所以更愿意考虑一些迫切的问题。

父母同子女的矛盾在于时间

有些人就害怕回家过年,因为可能说不上两三句话就会跟父母吵起来。可是吵来吵去都不明白矛盾点在哪里,于是这样的吵架只能不断地在忍受中平息又不断的在压力中爆发。在我看来,子女同父母所有的争吵,其矛盾点都可以归结为时间。对于年轻的子女来讲,他的人生当然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;可是对于年迈的父母而言,他们的时间却变得越来越珍贵。基于这一点,子女看待问题总是喜欢其深远性,父母看待问题总是喜欢其迫切性。

对于父母而言,眼下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,就是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;对于子女而言,能够有助于未来更好发展的事情,才是他们觉得更重要的事情。一个关注点在当下,一个关注点在未来,矛盾也就自然产生了。你同父母讲,现在不着急结婚生子,先等工作稳定再说;可是父母认为,想着趁自己身体还健康,能够早点帮子女照看孩子。通过上文所述,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子女同父母吵来吵去都无法互相理解。一个认为有大把时间,一个认为没有多少时间,当然永远无法达成共识了。

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

你想得可能会更加深远,可是你父母考虑的则更加迫切。子女不能理解父母,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迫切完成的;父母不理解子女,是因为有太多需要迫切完成的事情没有完成。你很难改变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,除非你能够保证父母身体健康、长命百岁。可是对于子女来讲,却可以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。对于那些未来遥不可及的事情,是不是可以放一下。抽出时间来也要考虑一下,是不是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花点心思、花点功夫用在解决这些急迫的问题上,你同父母的节奏就一致了。

你可能觉得,哪怕是结婚生子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选择,而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。既然它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选择,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,而是迫切地否定它呢?其实,人生没有太多需要我们否定的事情,只要它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一个选择,我们就要主动的去尝试它。我们从无限的空间、无限的时间而来,也终将消失在无限的空间、无限的时间之中。生命可能只是一个偶然,所以我们应该用更加积极、更加主动的方式去生活。只要你的人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,那么你就要尽全力去实现它。

父母更容易发现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,而子女则更擅长按照自己的节奏,过自己想要的生活。当你意识到父母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的时候,原本不那么排斥的事情也会让你心生反感。这种心理称之为“反光环效应”,所谓反光环效应,指的是你原本不那么讨厌的事情,因为跟你立场相对的某个人喜欢它,会让你更加讨厌这件事。通俗来讲,这跟爱屋及乌正好相反。与你立场对立的某个人喜欢的某个事物,会让你变得反感这个事物,哪怕你原先并不怎么讨厌这个事物。

你首先是你自己,其次才是别人的子女

看不清自己同他人关系的个体,在做事情时总觉得自己是给别人做的。就拿婚姻来讲,这其实是你自己的事情,而不是你父母的事情。有些人之所以排斥婚姻,归根结底是潜意识里对于原生家庭的“恨”导致的。这一类人以为可以通过不结婚的方式,来“报复”自己的原生家庭。从心理学角度讲,这就是互相伤害,这就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内耗。你需要时刻告诫自己:你首先是你自己,其次才是别人的子女。婚姻始终是你自己的事情,与别人无关。

如果你决定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,一定是你基于自我认知而决定的,而不应该是为了某个人。如果你的决定总是建立在为了他人的基础上的,那么你很难学会对自己负责,因为你总是有理由说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。当你意识到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时,你才会发现真的有许多迫切要做的事情,而不是花时间来跟父母、跟他人“斗智斗勇”。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,就是脚踏实地地做好眼下力所能及的事情。至于未来如何,时间会告诉你答案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