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有些人,平时在办公室里跟咱们称兄道弟,勾肩搭背,可一见到领导,就跟变了个人似的,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子“小心机”?
其实,职场如战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,这无可厚非。但有些话,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尤其是在和领导独处的时候,更要谨言慎行,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,给自己挖坑。
1. “这事儿不怪我,都是XXX……”
职场中最忌讳的就是推卸责任,哪怕错误真的不在你,也不要当着领导的面甩锅给别人。领导关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,而不是听你抱怨。而且,你把责任推给别人,领导会觉得你这个人没有担当,不值得信任。
理论解释: 责任归因理论指出,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,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。
2. “我跟您说,XXX……”
在背后议论同事,尤其是打“小报告”,绝对是大忌!领导的时间很宝贵,哪有闲工夫听你嚼舌根?而且,领导会觉得你搬弄是非,不值得深交。
理论解释: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,人际交往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权衡。打小报告的成本低,但收益也低,而且风险很高。
比如小王,平时就爱在办公室里八卦,这天,领导找他谈话,他一看机会来了,赶紧跟领导“汇报”起同事小李的工作态度问题,说小李上班总是摸鱼,还经常迟到早退。领导听完,只是淡淡地说了句:“我知道了,你还有别的事吗?” 小王还以为自己立了大功,却不知,在领导心里,他已经被打上了“爱打小报告”的标签。
3. “这工作太简单了,我早就做完了……”
职场中,要懂得“藏拙”。即使你能力很强,也不要轻易在领导面前表现得过分自信,更不要贬低工作本身。领导会觉得你不够谦虚,甚至会认为你不尊重他的安排。
理论解释: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,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,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。
4. “我还有事,先走了……”
和领导谈话时,要表现出你的尊重和耐心,不要随意打断领导的话,更不要在领导还没结束谈话就急着离开。领导会觉得你不够重视他,甚至会认为你没有礼貌。
理论解释: 非语言沟通理论指出,肢体语言、语气语调等非语言信息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。
这类人通常给人的印象是: 缺乏责任感、爱搬弄是非、自以为是、没有礼貌。
如何更有效地化解这类问题呢?
首先,要摆正心态,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,把领导当成你的合作伙伴,而不是你的“敌人”。其次,要学会沟通的技巧,说话做事都要经过大脑思考,不要冲动行事。最后,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,用实力说话,才是王道。
职场,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,希望我们都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,实现自己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