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嫉妒心理的人,潜意识里通常都伴随着一种“被忽略感”。这意味着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,至少有一次甚至多次被忽略的经历。在一个多孩子的家庭中,年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。因为随着弟弟或者妹妹的到来,父母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年幼的孩子身上。这一类个体在走出心理叛逆期之后,嫉妒心理会变弱。因此,嫉妒心理的产生,与个体长期被忽略的经历有关。也就是不光在家庭中,还有在学校中、在社会上被忽略的经历,都会让个体产生嫉妒心理。
嫉妒心理与被忽略感
每个人都渴望被无条件地关注到,无论自己优秀与否都渴望得到认同。可是现实中,人们的确只能关注到那些足够优秀的人。这意味着有太多的人不够优秀,因而没有被人关注到。这部分人潜意识产生了被忽略的感受,认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关注,是因为某某人抢了自己的风头。他们将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这个人,哪怕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交集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因为这个人的出现让自己不再是人群中的焦点,于是从心理层面形成了对立关系,别人越优秀他内心也就越记恨。
处在群居环境的人,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。一群人在一起,明里暗里都会产生竞争。在竞争中失利的人,自然会将矛头指向打败自己的那个人。个体为了进行反击,于是会通过诋毁、谩骂甚至动手,来补偿内心被忽略感。嫉妒心理会摧毁一个人的心智,让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来。可是嫉妒心理一旦产生,很难自我消除掉。他们会将自己的失败,全部归责于那个同自己竞争的人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弱点,也就很难再继续成长,嫉妒之心也许就伴随一生了。
热衷制定规则,暴露出潜意识的嫉妒心理
嫉妒心强的人,喜欢用规则和一些条条框框来约束他人。在他们的逻辑中,你可以比我优秀,但是你必须服从我的意志。掌控欲对嫉妒心强的人来说是生活的全部目的,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去控制那个比自己优秀的人。在一个家庭中,随着弟弟的到来姐姐明显感受到了危机。父母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弟弟身上,对姐姐的忽视是显而易见的。姐姐起初心里十分不平衡,慢慢地开始嫉妒弟弟。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,姐姐受到了严厉指责。后来,姐姐发现可以利用自己的姐姐的身份,用一些规则来约束弟弟。这个做法不仅让自己重新获得掌控感,而且也被父母赞许。
嫉妒心理来源于被重要人物忽视,既然得不到重要人物的关注,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那个重要人物。制定规则和一些条条框框,是成为重要人物的关键所在。无论在什么关系当中,只要出现一个喜欢制定规则的人,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嫉妒心特别强。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,哪怕是那个抢了自己风头的人,也要受到自己的约束。对于一段亲密关系而言,相对弱势且嫉妒心强的一方,会想方设法的约束另一方。
面对嫉妒心理,应该如何处理?
对于嫉妒心理的处理是相对比较棘手的,因为有时候竞争是客观存在的,被忽视与被偏爱也都是客观存在的。你不能要求一个竞争失利、得不到偏爱的人就这么认命了,这个道理讲不通。只有想办法将这种嫉妒心理升华为自我提升的动力,让个体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感。也就是学校教育中常用的手段,老师也会经常说:既然你嫉妒某个人,那么你就应该凭本事超过对方。这虽然有点激将法的意思,但是对于真正有骨气的人来讲,还是可以将嫉妒心理升华为前进的动力的。
如果你身边有嫉妒心理特别强的人,你可以适当地多去关注他,让他也能够得到被关心的感觉。你也可以时常的鞭策对方,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嫉妒心理。如果关系再好一点,你还可以削减自己的锋芒,让出一些风头来给对方。学着去捧对方,而不是故意去挑衅。在于嫉妒心强的人相处时,要随时澄清自己的说话意图。因为他们内心比较敏感,一句不经意的话,也会被他们理解为挑衅。学着引导对方的嫉妒心理,让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如果你自己是嫉妒心强的人,那么你要冷静下来反思一下。有个人弹吉他好,你嫉妒他;有个人书法好,你嫉妒他;有个人跳舞好,你嫉妒他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,没有人可以在所有方面都超越他人。你要明白你嫉妒的不是对方的才能,而是嫉妒对方抢了你的风头。你应该问问自己:你喜欢弹吉他吗?你喜欢书法吗?你喜欢跳舞吗?你得找到一件你真心喜欢的事情,并且练到足够优秀。不仅能够消除内心的嫉妒心理,也可以通过才能来赢得大家的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