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看上去特别邋遢,整天不修边幅的样子。心理学家认为,这类人其实是在刻意拉开同他人的距离,他们内心充满着对他人的排斥。事实上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,来让人们远离自己。遇到这样的人,想要走入他们的世界是十分困难的。似乎也没有什么人,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他们。其实,他们之所以给自己设置重重堡垒,只是害怕受到伤害罢了。普通人不愿意关心他们,如果是家人或者关系不错的人,可以跟随本文来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。
他们为什么会排斥他人?
人类属于群居生物,没有人一开始就排斥他人的。可想而知,在他们童年时期,父母家人的照料应该不是很到位。在他们看来,家庭成员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温暖的感觉,甚至带来的更多的是伤害。他们的世界观逐渐被这种教养方式固定下来,无论走到哪里、无论身处何处,他们都觉得身边的人不会带给自己温暖,反而有可能会伤害自己,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同他人拉开距离。归根结底,个体对他人的排斥,最初都是因为家人没有让他们感到温暖。
除了原生家庭之外,个体早期的生活经历对世界观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。所谓早期生活经历,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学校阶段的成长经历。他们刚刚从家庭走出来,进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。适应良好的学生心智发育会比较健全,适应力薄弱的学生心智发育会比较慢。如果他们身边的同学不是很友好,总是欺负自己,那么他们的世界观就会被这种经历所影响。他们会觉得人们并不喜欢自己,自己也没必要讨好别人。长大后带着这种世界观生活,他们会刻意拉开自己同他人的距离。甚至在他们的情感中,不认为和别人交往能够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。
他们为什么会用邋遢的方式来排斥他人?
内心排斥他人的人,会有很多的表现方式:有些人总是对他人充满敌意,有些人用刻薄的言语来保护自己不受伤,有些人将自己孤立起来。相较而言,用邋遢的方式来表达排斥他人的想法,算是比较温和的手段。他们的社交逻辑是这样的:我不是不愿意跟你们交往,而是你们嫌弃我邋遢而已。如果有人不在乎他们的邋遢,试图跟他们结交,他们会用更加令人嫌弃的举动来拒绝你。由此可见,他们内心还有一点虚荣心,即他们不愿意承担“不合群”的责任,而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,因为他们“嫌弃自己”才不愿意结交的。
上文其他类型的人的逻辑是这样的:我明确告诉你们,我不喜欢交朋友,你们也不要来打扰我。而邋遢的人则带有一种虚荣的心理:我不是不愿意跟你们交朋友,只不过是因为你们嫌我邋遢而已。他们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:虚荣、缺乏责任感、缺乏社会感、对人冷漠、缺乏人类的共情力。借助自己邋遢的外表,他们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太多的事情。他们甚至会将不工作的责任也推给邋遢,因为他们邋遢的外表是无法通过面试的。他们把人生的失败,归结为别人嫌弃自己,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身原因。
如何改变邋遢的形象?
只是单纯地要求他们改变邋遢的生活习惯是不现实的,因为他们内心的矛盾点根本不在生活的邋遢上面。只要真正找到他们内心的矛盾点,将它彻底解决掉,他们可能比任何人都要勤快、利索、整洁。说到底,看上去邋遢的人就是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温暖导致的。只有让他们从与人交往中感受到温暖,他们才会改变这种邋遢的形象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,就好像有一座冰山一样,需要一点点地融化他们。给予他们温暖,让他们打开心扉,接纳别人的情感流向自己。
如果是家人或者关系特别好的人过分邋遢,你要试着帮他回忆童年经历,回忆早期的学校经历。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受伤的经历,哪一个瞬间让他们觉得人情冷漠的。尽可能多去回忆过去的伤痛,直到正确认识它,不再感到伤痛为止。抚平过去的伤痛,对于世界观的重建是至关重要的。至少会让他们觉得,人心并不都是冰冷的。慢慢地,让他们试着接受朋友的好意,也试着去关心、温暖他人。久而久之,心中有了爱,邋遢的形象也就会改变了。
如果是自己比较邋遢,仍然按照上文的方式。你要回忆早期的生活经历,是什么原因让你受伤,是哪个瞬间让你下定决心不再对任何人好。尽可能地找到这么一件具体的事情、具体的人,从内心接纳它。你故意表现出邋遢的形象,不是在给别人找别扭,其实是在给自己找别扭。你邋遢的形象,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曾经有过受伤的经历。如果你不能放下那段记忆,你的伤痛就无法治愈,你也无法继续成长。敞开心扉,接纳他人就是接纳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