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总是抱怨不幸的人,对于人生并没有做出任何努力

发表于2024-06-23 14:43 639 次查看 6.6评分

生活中随处可见抱怨自己人生不幸的人,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逃避人生的重大失败。在他们看来,只要告诉别人自己是不幸的,不仅可以获得他人的同情,而且还可以逃避他人对自己人生失败的责备。心理学家认为,人生的幸运与否并不单纯的是哲学问题,而是一种对于事物的归因问题。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,他们不会去讨论幸运与否的哲学问题,只不过是将其用来当作自己的遮羞布而已。我们可以断言,如果你遇到一个人总是在抱怨自己的不幸,那么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逃避你对他重大失败的指责。

用归因法来分析幸运与否

归因法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,包括了三大要素:内因与外因、稳定与不稳定、可控制与不可控制。这意味着,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是由外因造成的,并且是稳定的、必然发生的,同时还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,那么人们习惯称之为“不幸”;如果一件好的事情是由外因造成的,并且是不稳定的、偶然发生的,同时还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,我们就会将其称之为“幸运”。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、生活能力、其他各方面能力都存在差异,并不会全然做出正确的归因。

对于坚信自己不幸的人,他们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证明自己不幸上面。他们认为,只要自己证明出自己的不幸,就可以逃避所有的指责,也能够掩饰自己能力的欠缺。于是,他们对于事物的归因是不客观、不理性的。一切重大的失败,哪怕是他们自己的原因,他们也会觉得是外界造成;原本一些不稳定的,并不会必然出现的失败,在他们看来好像是命中注定一样;由于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掌控人生上面,所以他们也并没有努力控制一件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,他们觉得自己人生是失控的。

总是抱怨不幸的人,对于人生并没有做出任何努力

无论是见到谁,或者在他们认为需要的时刻,抱怨自己人生的不幸总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。见到陌生人的时候,告诉他们自己生活不幸,不仅可以赢得同情,还可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够优秀。在熟人社交中,如果有人提到某某人可太成功了,他们就会表达自己的不幸,潜台词就是:“如果我也足够幸运,也会像他一样成功。”不仅给自己人生的失败找到了借口,还用一种非事实的假定来塑造了一个“原本我也可以成功的形象”。这一举动,也暴露出他们内心的虚荣心。

真相是,这些抱怨自己人生不幸的人,其实对于成功本就没有做过任何努力。他们唯一足够努力的事情,就是一直在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不幸。在他们看来,想要追求成功真的需要花费太多苦功夫。相比之下,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不幸似乎更简单一些。于是他们宁愿花费较小的力气来向别人证明自己不幸,也不会花费较大的力气去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做些什么努力。哪怕别人识破了他们的伎俩,他们也会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你没有同情心,这些都是他们费尽心思设计好的。

面对所谓的不幸人生,应该如何调整?

无论是疾病也罢,还是意外事故也罢,哪怕是亲密关系问题,都属于不确定性事件。你当然可以把这些不确定事件看作是不幸,可是之后呢?我们的人生并不是来处理所谓不确定事件的,而是想办法去做一些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情。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,哪怕遭遇了所谓的不幸,也要尽最大程度让自己的生活重归正轨,尽最大可能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。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太多,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些不确定的事情就停滞不前。不确定的事件是人生的一部分,但绝不是全部,我们应该更多地发挥自我能动性,做一些可以确定的事情。

如果你身边关系密切的人总是抱怨不幸,那么你就应该试着告诉他。你需要让他明白,总是抱怨不幸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。不管对方经历过怎样所谓不幸的事件,那些都是属于我们自己不可控的事情。意外每天都会发生,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停止工作、停止生活,就会变得杞人忧天一样了。要让对方接纳过去,接纳自己当前的失败,然后重新振作起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。要脚踏实地,不要眼高手低,要做一些务实的事情,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,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。

如果你自己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幸,当你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,相信已经有所收获了。也许你的确很不幸,但是这并不是你不再努力向前的理由。有这样一个故事:说有一只猴子从猎人手中逃脱,肚子上有一处伤痕。这只猴子见到别的猴子就扒开伤口让他们看,获得了同情的同时还不用工作了,因为其他猴子会给他食物,照顾他。后来伤口快要愈合了,这只猴子却急了,因为不会有人同情自己,也不会有人照顾自己了。他用手把伤口撕得更大,不久之后就死去了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