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常常觉得身边的人都在看自己?为什么内心的秘密会有被揭露的感觉?尤其是一个人想要做一些“坏事”的时候,这种内心被揭露的感觉会更加强烈。正所谓“做贼心虚”,指的就是个体在做一些不被他人认可的事情时,会高估自己受关注的程度。心理学家认为,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是从自我开始的,所以每个人都本能地认为自己是最受瞩目的那个人。另一方面,人们只能够关注到与自己建立联系的事物,所以在无意中会觉得别人在跟自己建立联系。
人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
以自我为中心
起初,人们本能地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自己建立起来的。他们无法区分自己同世界、同他人的关系,他们没有同外在事物的界限感,只有一种模糊的、混为一体的概念。直到他们慢慢成熟,意识到自己跟世界是分开的,跟他人也是分开的。尽管在认知上他们发现了自己同外界的界限,但是在情感上仍然无法接受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事实。他们试图在关系中证明自己是世界的中心,于是不断地通过掌控别人来证明这一切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们总是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。
社会交流与反馈
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除了通过自我想象之外,还有就是与社会交流。儿童在有了自我意识后,最初跟父母家人进行沟通,父母本身的认知能力、教养方式也都在影响着儿童对世界的理解。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,孩子长大后也会本能地认为别人,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爱。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冷漠,孩子长大后也会疏远他人,因为他们不能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温暖。在交流反馈中,人们只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,从不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,所以会对别人目光格外敏感。
为什么内心会有被揭露感?
太过于紧张
对他人过于紧张的人,多数是缺乏社交经验的人。在他们的原生经历中,可能并没有学会尊重父母。他们本能地认为父母应该无条件为自己服务,而自己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。在家庭中他们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存在感,可是到了社交中并不会有人无条件照顾自己。他们期待别人主动的关心、理解自己,对于每一段关系总是担心不能如自己期待的那样发展。这种紧张感投射到生活中去,就会导致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。他们渴望别人关注自己,又害怕被人关注自己,这种矛盾心理造成了被揭露感。
基于某种良知
如果把不受约束、安于享乐的一面看作本我,那么自我就是基于某种良知,约束自我行为的一面。良知是一种在认知中逐渐形成的,对待他人的一种概念。哪怕他没有学过任何法律,仅凭良知的存在也不会让他犯什么大错。最基本的良知就是,如果一件事对自己没好处,那么对他人也一定没好处。如果一件事只对自己有好处,对他人没好处那么也不符合良知。良知与本我会形成矛盾,当你想要满足某种需求但是违背公序良俗的时候,你内心就会有被揭露感,这是良知对你的一种监督作用。
如何减轻内心的被揭露感?
客观看待自己同他人的关系
人们之所以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,是因为在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理解世界。作为心智成熟的人,应该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,建立起以社会为中心的世界观。在以社会为中心的世界观里,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,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。如果你将别人对你的关注视为敌意,那么你就错了。没有人在乎你想什么,人们只在乎你做了什么。只要你还没有做某件事,你就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。换言之,不会有人主动的理解你、认同你,除非你在实际行动中做了些什么。
将内在动机合理化
人们希望用简单化的思维认知世界,在简单认知中,你需要面包你就会伸手去拿一个面包,你需要衣服你就会伸手拿一件衣服。可是在现实中,你必须用另外一种东西来进行交换才可以。这意味着,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,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劳动。按照这个逻辑来思考,你原本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想法,也许可以找到一种合理化的方法来实现它。事实上,人们任何真实的需求,都可以通过合理化的方式来实现它。如果你总是觉得很多想法不符合公序良俗而压抑它,那么你只能被良知所监督,你的被揭露感也会更加强烈。
接纳“阴暗”的一面
在你看来,夜晚的月亮是明亮的部分还是阴暗的部分呢?事实上,不管是明亮的部分还是阴暗的部分,都只是月亮的一部分。一个完整的人,也一定存在明亮的一面,也一定存在阴暗的一面。如果你过分在乎阴暗的一面,以至于无法接受自我,那么就会导致你在关系中越发紧张。你会觉得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对立面,你会有一种被特别关注的感觉。只有坦然接纳自己阴暗的一面,你才会将自己与他人融为一体。不管是过于明亮还是过于阴暗,都会让你在人群中有一种备受关注的感觉。只有接纳自己的两面性,才会更有融入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