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认知心理学派看来,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称之为“建构”。这里所谓的建构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信念。不管是对人生、对朋友、对家人还是对工作、对生活,我们面对不同的事物时,都会有属于个人的不同的信念。信念要比人格特质更为直接,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信念,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。然而,并非所有的信念都是正确的,有些信念只会让人的路越走越窄。有些人在经历了偶然的不愉快事件时,就会产生错误的信念。一旦产生错误的信念,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。
什么是信念?
信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坚定不移的想法,是在个体经历了一些事情后,所产生的类似于经验性的总结。这些事情可能是奖励性的,也可能是惩戒性的。个体初次采取某些行为,产生了让自己获益或者惩罚的结果,于是个体记住了这次经验。下次为了获得好处就会多做这样的事情,或者下次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做这样的事情。但是如果你一开始总结的那个经验就是错误的,那么你所产生的信念也是错误的,导致你以后的行为也都是错误的。那么你以后的路,也只会越走越窄。
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信念,对他自己而言是清晰可见的。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信念挂在嘴边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。明白你有怎样的信念很重要,因为这有助于对你的行为结果进行反馈。如果你坚持某个信念,总能够带给你好处,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正确的。如果你坚持某个信念,反而让你生活越来越不利,工作也一团糟,那么这个信念就是错误的。对亲密关系而言仍然是这样的,如果你坚持了错误的信念,那么亲密关系就不能够健康发展。
五种错误信念,只会让你越走越窄
第一种: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
有些人会感到奇怪,为什么心理学既要让人们融入到社交,但是又要让人们学会独处。其实两者并不矛盾,只不过因人而异而已。如果你的朋友遍天下,你的人脉很广,那么你就应该学会独处,学会切断无效社交。但是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,你就应该学会融入到社交当中去了。无论是过度的社交还是过度的独处,对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利的。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的人,暴露出内心自负的一面。他们非要证明一个人也可以,这是逞强的表现。人们在面对外界压力时,如果有朋友的支持,内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,路也会越走越宽。相反,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的人,路只会越走越窄。
第二种:认为自己不需要爱
有一种人过分理性、给人冷漠的感觉,他们认知中有一种错误的信念:认为自己不需要爱。在他们看来,认为爱是自己的弱点,为了不让人们抓到自己的弱点,于是拒绝了所有的爱。事实上,他们不是不需要爱,而是更害怕这份爱不能持久。他们无法承受被抛弃的结果,害怕别人不能一成不变地爱自己。内心缺爱的人给人冷冰冰的感觉,缺乏人际交往中的共情力,就好像永远也混不熟的“白眼狼”一样。坚持这种不需要爱的信念的人,之后的路也会越走越窄。
第三种:认为父母总是在伤害自己
原生家庭带给人的伤害,是客观存在的事实。以至于让一些人产生这种信念:认为父母总是在伤害自己。这种信念之所以是错误的,不在于父母是否真的伤害了你,而是在于你是否运用成年人的方式保护自己。在漫长的人生中,你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,质疑、侮辱、诋毁、谩骂、伤害等无处不在。如果你不能学会用成年人的方式保护自己,那么你未来的路也只会越走越窄。不管是父母伤害你,还是其他人伤害你,你要学会心平气和地沟通,运用理性和情感的方式来说服对方、打动对方,让人们信任你,你也试着信任别人。
第四种:认为自己的失败是不幸
不管认为自己的失败是不幸,还是将人生重大失败的责任推卸给他人,都是缺乏责任、极其自负的人。有些人从小打到不爱负责任,小时候成绩不好怪父母太严厉,长大后工作不好怪同事排挤自己,失恋分手怪对方不够爱自己,就算是建立家庭有了孩子之后,也会把自己一事无成的现实,怪罪给孩子。如果经历了什么样的创伤事件,他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,把自己整个人生的失败,都归罪于曾经的创伤事件。这样的人从来不敢正视自己,所以才会把所有的错误都推给别人。坚持这样信念的人,从来不懂得反思自我,他们的路也只会越走越窄。
第五种:认为没钱就应该压抑内在需求
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钱,就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。认为自己没有钱,就不应该去恋爱,不应该买车。这种想法的人,是在通过压抑内在需求的方式克服焦虑。在普通人看来,如果自己看好一部车,但是因为自己没有钱所以会很焦虑。这样的人为了避免因为没钱买不起自己喜欢的车而焦虑,于是干脆压抑想要买车的冲动。很显然,这样做的确可以避免内心的焦虑。可是因此产生的副作用就是,他们也没有任何动力去工作了。因此,坚持这种信念的人,以后的路也会越走越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