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处在逆境中,工作生活都不顺利的时候,年轻人普遍都爱睡觉。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“退行”,即个体在遭受挫折和困境的时候,放弃了已经掌握的技术手段,采取一种幼稚的方式应对压力。在人们小的时候,普遍有过这样的信念:一觉醒来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。这是因为儿童的确没有太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,只能够幻想着问题自动消失。可是作为成年人,不仅有能力、有经验,还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。之所以放弃了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,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挫败感让他们产生退缩行为。在退缩之后仍然希望获得满足感,只能通过睡觉的方式获得补偿。
不顺利时爱睡觉,可以看作心理补偿
人们在不顺利的时候爱睡觉,其心理过程是这样的:个体感觉在应对工作或者社交时感到能力欠缺,个体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逃避心理。逃避问题会让个体产生挫败感,这种感觉会让个体很不舒服。为了暂时得到一种心理补偿,他们于是通过睡觉的方式来满足自己。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,睡觉是人们的基础需求,且是最容易完成的需求。通过睡觉的方式,不仅可以让他们暂时远离挫折,而且还可以获得满足感。什么都不做,只是单纯的睡觉就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。
有时候睡一觉,的确能够带给人们新的解决方案,真就是一觉醒来问题就解决了的样子。那些在遇到挫折就睡觉的人,至少有过类似的成功经验。在他们看来,睡觉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心理补偿,更多的是希望产生新的解决方案。认知心理学家认为,人们在对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,睡一觉就会产生新的解决方案。这是因为当人们全神贯注到某一个问题的时候,思维往往会因为刻板印象而受到限制。当一觉醒来之后,思维得到释放,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。因此,不顺利时爱睡觉不光是心理补偿,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人在受挫时会产生疲惫感
事实上,上文中通过有意识地去睡觉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,在现实中并不完全行得通。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之所以喜欢在遇到困境的时候睡觉,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在受挫时会产生疲惫感。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,人们在全神贯注解决问题的时候,会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。无论最终问题是否得到解决,身体都会产生疲惫感。只不过当问题得到解决后,身体的疲惫感被随之而来的兴奋抵消。可是如果最终没有解决问题,身体的疲惫感加上心理上的挫败感,就会让个体产生困觉。
一种更为常见的情况是,人们在第一天面临问题无法解决产生困觉,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,尽管个体没有再去面对问题,仍然整天昏昏欲睡。这一类人往往比较敏感、脆弱,自尊心强,一次失败后不敢再次挑战说明不敢面对自己的失败。这样的人,除非有另外一件事能够立刻让他们获得成就感,否则他们会从此一蹶不振。可是就连他们最拿手的工作都会遇到困难,短时间根本不会在其他领域有所突破。这就意味着,他们无法面对眼前的困境,只能够每天无所事事地沉睡下去。
在遭遇逆境时应该怎么办?
打破内心的自负心理
遭遇逆境时会特别想睡觉的人,往往没什么阅历。由于他们之前的学习、生活都比较顺利,突然遭遇困难会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。他们不愿意接纳一个失败的自己,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。可是事实上,没有人无所不能,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。只有打破内心的自负心理,开始试着接受一个并不是那么优秀的自己时,你才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。承认这一点很重要,只有接纳自己平庸的一面,才能够不怕失败,才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迎接挑战。
回归到问题本身
当你接纳了自己并不优秀的一面时,你的韧性就会得到提升。所谓韧性,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。认识到自己的另一面之后,再回归到问题本身上去。试着寻找解决方案,寻求他人的支持,或者努力提升相关领域的能力,实在不行选择替代方案。问题总会得到解决,只要你真的想明白了。所谓的自尊心,所谓的名誉,所谓的别人的眼光,这一切在你真正成功之前都不重要。重要的是你真的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,去真正解决问题了。
采用迂回的方式振作起来
当你遭受一连串打击之后,对自己肯定是没有任何信心了。如果你无法回到问题本身,那么你就试着做一些简单的事情。根据“趋均数回归效应”可知,当你处在低谷期时,任何一点小小的努力都会让你产生巨大的改变。所以,当你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,也不要整体睡觉,而是采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让自己振作起来。只要努力了,哪怕小小的努力都会让你觉得大有不同。慢慢地,你再来迎接难度更高的挑战,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回归到最初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