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某个角度来看,一些子女的心智要比他们父母还要成熟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同外界是分离的,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。许多小孩子已经开始要求自己的私人空间,父母好像也很支持的样子。事实上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绝大部分的父母都在肆无忌惮地打破孩子内心的界限感。从这一点来看,没有长大的似乎是这些父母,因为他们误以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。心理学家认为,总是打破孩子的边界感,长大后会在情感上疏远他人。
什么是边界感?
所谓边界感指的是心理上的一种感觉,是一种意识到自己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感觉。一个自信成熟的人,内心的边界感也会把握得很好。作为刚刚出生的婴儿,他们还无法意识到自己同外界的区别,所以不会产生边界感。在婴儿的认知中,自己同外界是一体的。在成长过程中,小孩逐渐意识到自己同外界的区别,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,开始有了自尊。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,小孩在3-6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边界感,内心也会有很强的自尊感。如果这个阶段的父母,不能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尊重,而是肆无忌惮突破他们的边界感,就会让他们感到自卑。
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,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,就很难发展出其他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需求。安全感与边界感是息息相关的,边界感被打破也同样意味着失去了安全感。一个小孩正在专心摆弄他的玩具,可是父母强行把他拉到了餐桌上,这时候孩子的边界感就被打破了。他意识到,自己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。他会越来越自卑,因为生活中没有多少事情是由自己做主的。在他们生活的房间中,至少有两扇门,哪怕只有一扇门,钥匙也绝不会放在他们手上。
为什么父母家人喜欢打破孩子的边界感?
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
有些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所以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,也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私人空间。这些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主宰权,可以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孩子。他们还有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,认为孩子是从自己身上下来的,而且也在照顾孩子吃喝,所以孩子的所有想法、所有行为都不可以对自己隐瞒。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,几乎无法发展出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格。他们就好像是透明的人一样,自我边界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破。
以父母的生活节奏为主
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中多了一个人,他们仍然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。他们不会尊重孩子的想法,因为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有可能会打破他们原本的生活节奏。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,学会了迎合、顺从、服从父母的想法。父母从来不会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尊重孩子,所以孩子会有被冒犯的抵触情绪,以至于产生叛逆心理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孩子展开的,事实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消除父母自身的紧张、不安而已。包括各种辅导班、各种才艺班,这一切都是为了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。孩子从未被尊重过,所以毫无自我感,边界感一再被打破。
将孩子的想法视为障碍
在你的生活中,如果你的想法能够落实到行动上,那么你会有很强的掌控感。但是如果你的每一个想法,都会有人反对你,那么你对生活就会有一种失控感。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,好像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一样。作为父母,原本想要达成一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了,如果再来征求孩子的想法很显然要乱成一锅粥了。也正因为如此,许多父母将孩子的想法视为障碍。这就是为什么,许多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,还十分得意地说是为了孩子好。
如果在原生家庭中,建立同他人的边界感?
锁好门窗
不要让父母轻易来到你的房间,父母想要进你的房间要学会敲门,而且自己如果不方便可以随时拒绝。要明确告诉父母:“我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,否则我会紧张、害怕,我会没有安全感”。要通过这种物理的方式营造边界感,让父母意识到你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。一味地讨好别人并不会赢得尊重,只有让别人看到你的边界感,他们才会尊重你。要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,告诉父母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分子,有责任有义务分享家庭的喜悦和承担家庭的压力。
用爱和温暖来消除不安
父母不是圣人,他们内心也会有不安,也会像个小孩子一样需要温暖。建立同家人的边界感固然很重要,但是传递爱和温暖同样重要。一个只懂得建立边界感的人,会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。父母一再打破你的边界感,体现了他们内心的一种紧张和不安。只要你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了,可以照顾好自己,不需要他们太操劳,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。用这种方式,给自己营造一种合理的边界感,父母就不会过分地掌控你了,也不会有任何理由来掌控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