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。他们相信自己正处在十分悲惨的状态,并以此来合理化羡慕别人的动机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一味地羡慕别人的人,无异于亲手摧毁了自己的幸福。这一类人无论自己拥有多少幸福,都会被他们坚决否定,就好像自己不配拥有幸福一样。对于这类人来讲,无论他们拥有多少东西,都不足以感到幸福。他们生活的目的也并非追求幸福,而是试图通过“卖惨”的方式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。他们缺少的不光是幸福,更多的是安全感。
羡慕背后的真相是嫉妒
羡慕背后的真相其实是嫉妒,羡慕其实是嫉妒心理合理化之后的结果。如果一个人说嫉妒谁谁谁,说明这个人对他人产生了敌意。这种敌意是不被大众所认可的,他必须合理化解自己的敌意。当某人取得成就时,他为了掩饰内心的嫉妒,所以假装十分羡慕别人。每个人都会对他人的生活感到羡慕,只要这种羡慕没有摧毁你自己的幸福就可以了。可是病态化地羡慕别人的人,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幸福。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拥有什么东西而感到幸福,永远只会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东西而羡慕和嫉妒他人。
个体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,对他人的敌意会演化为剥夺他人。无论是羡慕还是嫉妒,其最终目的也是剥夺他人。比如,一位朋友带了一份礼物到他家做客,他会假装羡慕别人过得比自己好,然后又在心里面责怪他为什么只带了一件礼物。通过羡慕别人,营造出一种别人过得好自己过得差的感觉,目的是让别人无条件地帮助自己。哪怕别人不愿意帮助自己,也避免了别人求助自己的情况。并非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,只是他们内心有一种匮乏感,只要帮助别人就会加剧这种匮乏感引发焦虑。
羡慕别人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幸福?
不会因为拥有而感到幸福
病态的羡慕别人的人,不会因为自己的拥有而感到幸福。营造自己同他人的落差感,是他们的生活方式。对他们来讲,自己幸福与否无所谓,只要可以满足某种需求就可以了。确切地讲,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幸福,满足了内心的安全感。通过营造同他人的落差感,不仅避免了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人,而且还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。归根结底,幸福并不是他们的生活目的,安全感才是。换言之,他们内心仅有的安全感,是用牺牲幸福的方式获得的。
幸福对自己是一种威胁
这一类人,对于幸福有一种病态般地理解。在他们的生存逻辑中,一旦被人发现自己是幸福的,就会被人嫉妒,甚至会报复自己。其实这是一种心理投射,他们自己嫉妒别人,并且想要报复他人。他们担心无法保护自己的幸福,于是表现出一种十分可怜的样子。他们想要剥夺他人的倾向,也通过心理投射作用暴露出来。因为他们存在剥夺他人的倾向,所以担心自己如果表现得很幸福的样子,就会遭到别人的剥夺。与他们相处久了,你会发现他们十分的小气和吝啬。
他们无法从幸福中感受到快乐,反而更多的是一种威胁。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比别人幸福的时候,他们就会看上去很紧张不安的样子,因为他们害怕别人向自己索取某些东西。为此,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幸福的感受,努力表现出十分可怜的样子。他们为了表现得更加真实,故意羡慕别人的生活,把幸福全部指向他人。让别人成为被人嫉妒的焦点,是他们的真实目的。这样的人一生都将生活在战战兢兢之中,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幸福。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,也并不打算改变这种生活方式。
如何改变对幸福的病态认知?
幸福不在于匮乏,而在于满足
幸福不是你没有什么,而是在于你拥有什么。要看到你所拥有的东西,并且为此感到幸福。不管你为此付出了什么努力,当你得到某样事物的时候,这绝不是结束而是开始。当你通过努力得到一部车子,那么你要为此感到幸福,因为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。如果你用自己的车子跟别人更好的车子相比较,那么你努力的意义就不在了。你要因为你拥有的东西而感到幸福,这是你价值感的体现。并且要物尽其用,充分发挥物品本身的价值,而不仅仅是占有。
幸福不是威胁
要明白幸福不是威胁,就算你比别人过得好,别人也不会毫无底线地向你索取什么。况且,你还可以通过界限感来保护自己。承认自己是幸福的,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,你会获得更大的幸福。帮助他人所获得的幸福,要远比占有什么东西所获得的幸福大得多。接纳自己是幸福的,你会获得更为强大的力量,这股力量将引导你创造更大的价值。相反,否认自己的幸福,相当于否定自我的价值。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,你也很难再有建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