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老师总是需要面对一些“不听话”的学生,甚至单纯地以为这是“逆反心理”造成的。同样的道理,许多父母也要面对不听话的孩子,认为他们处在叛逆期。其实,出现这些故意违背他人期望的行为,并非全然出于逆反心理。更为准确地说,应该是“病态的竞争心理”。对于个体而言,他们“成功地挫败了别人试图在自己身上取得成功”。想要理解这句话也并不是很难,通过深入浅出的心理分析,再加上心理学家们的理论研究成果,本文将以更加简洁的方式解释这种心理。
病态竞争心理的内在逻辑
接受别人的意见会有屈辱感
存在病态竞争心理的人,总是渴望在诸如名望、地位、掌控力等各个方面战胜他人。对他们来讲,就算是接受别人的意见也会产生一种屈辱感。他们想要战胜的不是某个人,而是身边所有的人。他们针对身边每一个人,病态般的渴望战胜他们。主导他们行为的始终是这样一个信念,那就是“决不允许有人在自己身上取得成功”。在父母面前他们会变得肆意妄为,因为这样就可以战胜父母想要在自己身上取得成功的想法。在老师面前他们会排斥学习,因为这样也同样可以战胜老师想要从自己身上取得成功的想法。
挫败他人可以得到一种优越感
存在病态竞争心理的人,他们能够从挫败他人的过程中,体验到一种优越感。这一点很让人不可思议,因为在外人看来,他们在挫败他人的过程中,自己也并没有得到一丝好处。比如,一位存在病态竞争心理的人生病了,就去找医生看病。但是医生发现无论怎么治疗,这位病人似乎都没有好转。这是因为病人害怕医生在自己身上取得成功,所以一直不配合治疗。通过这种方式,让医生感到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,他们能够体验到一种优越感。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,这种优越感是牺牲自己的健康换来的。
病态竞争心理是怎样产生的?
自我意识过强
存在病态竞争心理的人,往往有很强的自我意识。他们的口头禅就是:“那是没遇上我”。不管听到谁说某某人厉害,他们就会说:“那是没遇上我”。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所以为了凸显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,故意跟所有人对着来。别人说往东,他们偏偏往西,别人说往南,他们偏偏往北。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挫败别人,具体来讲就是挫败别人对自己产生的某些想法。甚至如果有人爱上他们,他们会变得蛮横不讲理,目的是不让别人的愿望得逞。在他们逻辑中,不让别人的愿望得逞,就是战胜了他人。
过高的期望
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,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就会产生自我排斥心理。一个人如果只能接受自己优秀的一面,那么他就会对自己平庸的一面感到厌恶。这种厌恶自我的感觉是不舒服的,个体会努力压抑这种自我厌恶感。压抑的结果就是,个体将出现病态的竞争心理。通过挫败他人,让他们找到了一点自我价值,从而抵消了内心对自我的厌恶感。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,在挫败他人的过程中,他们自己丝毫没有得到好处。
如何化解内心的病态竞争心理?
满足他人的愿望
因为存在病态竞争心理的人,总是想着挫败别人的愿望,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学会满足他人的愿望。竞争的结果并非有你我无,更多的是共同成长。也就是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,并非是把别人比下去,你才会取得成功。能够明白这一点,你内心的病态竞争心理就会好很多。学会成全别人,学会满足别人的愿望,才有可能发现自我成长的方向,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帮助。从长远来看,人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他人的帮助,而不是与他人竞争。
接受他人的好意
存在病态竞争心理的人,总是把别人的好意当作敌意。他们觉得别人的建议不是对自己好,而是想要战胜自己而已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,你要学着如何成长,而不是如何挫败别人。要接受别人的好意,而不是拒绝别人。接受别人的好意,并不会矮化自己,也不意味着自己低人一等。当你能力不足的时候,接受他人的好意能够更快速地成长起来。当你取得一定成功的时候,仍然可以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。当你去帮助别人的时候,你又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能量。
学会共同成长
有病态竞争心理的人,总以为只有一个人可以成功,所以他们必须把身边所有的人比下去。这种想法很显然是错误的,别人不是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,你内心的障碍才是。要学会共同成长,要学会共同努力取长补短。转变思路,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学会共同成长。学会接纳老师的好意,老师从你身上取得成功,同时也正意味着你自己取得了成功,这本身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。同样的,父母从你身上取得成功,也同样意味着你自己取得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