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总是把“心累”一词挂在嘴上,好像真的操了很多心一样。事实上,这些人并没有许多事情需要他操心,但是仍然感到心累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由于他们陷于长期的自我内耗,身体的精力和体力都白白的耗费了。这些人身上通常存在三重角色,而且三重角色之间有不可化解的矛盾。在心理学还不够成熟的时期,一个人如果存在多重角色,就会被认为是人格分裂。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需要面对不同的人群,扮演不同的角色,也更容易接受自己不同的一面。
多重角色的心理成因
环境适应说
根据环境适应理论,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多重角色,是为了适应环境。就好像是变色龙一样,为了保护自己,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变换成不同的颜色。个体在成长经历中,为了适应不同的人,为了解决内心的某些矛盾,为了应对遭遇的一些创伤经历,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角色。这类人多数是讨好型人格,不光是为了讨好别人,也是为了讨好自己。当他们为了迎合别人,或者为了迎合自己时,相应的角色就会跳出来成为主导人格。从心理分析层面讲,个体的多重角色的最终目的,是最大可能将自我存在合理化。
成长说
根据成长理论,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多重角色,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全然接纳自我导致的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,只能够接纳被人认可的部分。这意味着,当他们面对不同的人时,需要展示自己不同的一面。但是他们自己无法意识到,不同的角色之间也互不认识。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立场,当面对两个不同的朋友时,自我行为就会发生错乱。因为他们讨好这个朋友就意味着得罪那个朋友,讨好那个朋友就意味着得罪这个朋友。他们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感,缺乏自我价值感,一味地在迎合中缓慢成长。
一个人身上的三重角色
第一重角色:以自我为中心的一面
这一重角色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“辩护”,所以他看上去很强大,但是弱点是无知。当这一重角色发现自己受到伤害时,就会无条件地站出来保护自己。他不管是非对错,没有丝毫判断能力,只要别人伤害自己,就一定要站在自己一面。当个体被这一面主导时,就会变得自负。如果个体的这一面只是偶尔出现,那么个体就会显得任性。在个体成长过程中,自我中心的一面将慢慢消失。但是对于少数成长缓慢的人来说,自我中心的一面可能会陪伴一辈子。
第二重角色:以社会为中心的一面
这一重角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,看上去会比较谦和有礼,但是十分脆弱。当个体需要朋友、恋人,需要学习知识、技能,需要工作、生活的时候,这一面就会跳出来主导个体行为。之所以这一面是比较脆弱的,是因为个体很容易在与他人交往中受到伤害。许多个体也常常因为自己的创伤经历或者失败经历,逐渐地封闭自我,不再同他人交往。但是随着个体不断的成熟,以社会为中心的一面将完全主导个体的行为。不过个体也将成为芸芸众生中,最不起眼、最平庸的一个。
第三重角色:以行为为中心的一面
这一重角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而存在的,他充满了勇气和魄力,但是弱点是很容易感到疲惫。个体所有的真实成就,都是这一面所主导的。包括学习知识、学习技能,同他人交往、人情往来,努力工作、克服难题,迎接生活、创造财富等等。尽管以行为为中心的一面,充满了勇气和魄力,也创造了不少价值,但是同样的也很容易犯错。这使得个体对自己产生怀疑,也是容易疲惫的原因之一。个体找不到存在感,就没有动力去创造新的价值。
如何同三重角色和解?
鼓励社会化的一面
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三重角色的矛盾之中时,要试着去鼓励社会化的一面。让自己融入到社会中,不断地学习知识提升自我;结交朋友开拓眼界;追求心爱的人获得爱的力量;努力工作走向想要的生活。你需要清醒地意识到,只有社会化的一面才能够帮你实现愿望。也许你会感到委屈,也会有自己的小情绪,甚至曾经遭遇过创伤经历。这一些都不足以让你失去信心,你需要给别人一个机会,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机会。学着融入社会,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。
安抚自我的一面
每个人都有小情绪,他就像是一个没长大的婴儿一样。你要始终明白,之所以会有小情绪,就是因为这个“内在婴儿”并不想长大。所以在成长过程中,你要不断地安慰这个小孩。人总要长大,总要面对一些情感上不愿面对的事情。你要安抚心里面的那个小孩,你要告诉他你可以照顾好他。你要让他陪你一起成长,一起变得强大起来。同样的,你也要清醒地意识到,你不可以被他所掌控,因为他只会拉着你陪他玩,不会做任何对成长有益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