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一个人长期陷于内疚感中,是病态心理的表现

发表于2024-06-21 15:21 611 次查看 6.6评分

有一种人长期受到内疚感的困扰,总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。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,相比于接受荣誉,他们更愿意接受某种惩罚。之所以称之为病态心理,是因为他们没办法再创造什么成就,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。对他们而言,失败更容易让他们心安理得,而成功这意味着伤害他人。那么,这种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?面对这种心理又应该如何调整自我呢?今天的文章,将从心理分析学派理论出发,深入浅出地剖析其中的心理逻辑。

内疚感是如何形成的?

在个体童年时期,父母之间关系紧张,经常吵架或者打骂孩子。在孩子的认知中,天真的以为是自己的到来,给父母添了麻烦,内疚感就油然而生。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家庭氛围之中,个体内心的愧疚感就会加深,对自我的认同感也就越发模糊。带着这种愧疚心理进入学校后,总觉得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,与他人相处也显得很自卑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想要让别人欢迎自己很难,所以他们不得不克制自己的行为,压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情绪。只有这样做,他们才勉强觉得自己配和别人交朋友。

在这种行为模式下长大的孩子,内心敏感、脆弱、缺乏力量。他们害怕自己对他人产生敌意,哪怕说话稍微大声一点,都觉得会伤害到别人。他们害怕伤害到别人,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,也就是其实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,并且希望别人对自己也足够温柔、足够谦和。另一方面,他们表现得如此谦卑,并且好像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似的,目的是让别人关注自己、理解自己,不再对自己横加指责。换言之,他们可以接受自我批评,但是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。

内疚感带来的后果是什么?

产生受苦的执念

深陷内疚感的人会产生受苦执念,甚至采取受苦的行为来折磨自己,这很显然是不理性的。他们内心的逻辑是:“因为良心不安而不做某事,远比害怕受到法律制裁而不做某事高尚许多”。换言之,从潜意识深处他们仍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,只不过这种方式显得有些扭曲。他们内心的想法就是,我自己惩罚我自己,你们也就没有理由来批评指责我了。可是一旦被这种扭曲的执念主导,个体将再难以有翻身的机会。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带着这种“赎罪”的念头生活,并且不会有太大的成就。

逃避成长

长期被内疚感包围,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,会导致个体逃避成长。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:有些母亲或者子女会有莫名的愧疚感,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母亲或者孩子,因而产生逃避成长的行为。所谓逃避成长,就是母亲同子女会形成一种强大的依赖关系,就好像谁也离不开水一样。可是只要是成长,必然要面临种种离别。从小学到中学的离别,从中学到大学的离别,从大学到社会的离别。对他人的依赖越强,意味着内心也就越不成熟。

逃避竞争

长期陷于愧疚感之中的另一个后果就是逃避竞争,个体将失去同他人竞争的勇气和魄力。对于心存愧疚的人来讲,他们认为自己不配同他人竞争,自己也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。每当需要同他人竞争时,他们无条件选择退让。在他们看来,逃避竞争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:给别人一种谦和有礼的形象;化解内心敌意所带来的焦虑;让别人理解尊重自己。事实上,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好处,都是一种幻想而已。逃避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:多年之后别人都成家立业了,他们还一直碌碌无为。

如何化解内心的愧疚感?

告诉自己不亏欠别人

不管是你的母亲还是你的子女,你并不亏欠他们什么,也无需总是抱着赎罪的心态生活。对于其他关系而言更是如此,你要时刻提醒自己,你并不亏欠别人。当然,这与你平时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关系。学会尊重他人、理解他人,不欺负别人,内心坦坦荡荡不做亏心事。基于这样的处事态度,你才不会陷入愧疚感中。现实中,总是心存愧疚感的人,其实在为人处事方面并没有太明显的瑕疵。这意味着,愧疚感的大部分来源是个体对自我的不认同。只有接纳自我,明白自己不亏欠别人,才会更加自信坦荡的生活。

鼓励自己争取自己想要的

内心有愧疚感的人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生活,拒绝一些所谓的“享乐”,更愿意过一种“苦日子”。要摒弃这种念头,要鼓励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。从认知上接纳自己,并且告诉自己同他人没有差别。别人可以享受的生活,你也可以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。同别人竞争也并不意味着伤害,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只要你采用了合理化的手段,那么你就应该心安理得地享受你的劳动成果。生命的方向是向外的,不要把自己蜷缩在一个狭隘的角落里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