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为什么亲密关系良好的人,很少出现心理问题?

发表于2024-06-21 14:40 546 次查看 6.6评分

当人们谈起所谓的“心理问题”时,总是会有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。人们普遍认为心理问题是复杂的,是难以解释和定义的。事实上,我们可以把所谓的心理问题简单地理解为,个体在某方面的匮乏。换言之,为什么亲密关系良好的人,很少出现心理问题呢?这是因为他们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,内心是充实的,是坚定的。而那些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,内心是匮乏的,是虚无缥缈的。今天的文章,将从宏观层面来解释一些心理问题,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一些启发。

心理问题的本质,是个体某方面的匮乏

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相关理论,人们只有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,才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。在此之前,人们内心长期处于匮乏状态,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。以疏远社交为例,结交朋友本来是人的基本需求,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却如此排斥社交呢?这是因为在社交需求之前还有基本的安全需求,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个体就会疏远社交。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,缺乏对他人的信任,哪怕他们明白别人不会伤害自己,只要别人稍微冷落、忽视自己,对他们来讲就是极大的伤害。

按照需求层次理论,安全感是基础需求,接下来是对归属感、认同感需求,然后就是对爱与被爱需求。个体在满足了爱的需求之后,基本上就算是心智成熟的人了。当然,在满足爱和被爱的需求之后,个体还有更高的需求:包括自我实现需求,还有其他非动机需求。自我实现就是实现自我价值,非动机需求就是毫无目的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信仰。我们认为,一个人只要满足了爱与被爱的需求,就可以看作是成熟的人了。在一个人心智未成熟之前,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。

亲密关系良好的人,较少出现心理问题

正如上文所讲,只有基础需求得到满足,个体才会越来越成熟。按照个体的需求层次理论,只要个体拥有足够的爱以及被爱的能力,就可以看作是心智成熟的人了,自然也就很少会出现心理问题。换言之,一个亲密关系良好的人,也就较少地出现心理问题。在此需要解释的是,亲密关系狭隘的理解是夫妻关系,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原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,恋人之间的关系,亲密无间好友之间的关系。在这些关系中能够懂得爱并且可以接受爱的人,心智是成熟的,也较少出现问题。

我们说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,与年龄的关系并不那么紧密。哪怕是一个儿童,如果懂得去爱别人,懂得接受别人的爱,那么他的心智也是成熟的。哪怕作为一个在年龄上成年的人,如果不懂得爱别人,也不懂得接受别人的爱,那么他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。心智不成熟的人,就很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。内心敏感、脆弱、胆小、怯懦,自负、傲慢、偏见,嫉妒、愤怒、贪婪等等。因为他们内心在某方面是匮乏的,所以他们需要用看上去最简单的方式来补偿自己。

从童年时期就能够懂得爱别人,也懂得接受别人爱的人是少之又少的。也就是说,在现实中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匮乏感。按照需求层次理论,安全感匮乏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占到了绝大多数;剩下一部分人是因为归属感缺乏以及不懂得爱与被爱造成的。在众多的原生家庭之中,能够给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家庭少之又少。由于孩子内心比成年人敏感,所以孩子也更容易在安全感方面产生匮乏感。如果从童年时期孩子同父母的关系就足够好,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,并且发展出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,那么个体心理就会更加健康的发展。

如何重建自己的亲密关系?

想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,要从满足内心的匮乏感开始。从有安全感开始,学着给自己创造安全感。有些人的想法是幼稚的,认为可以通过依靠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。事实上,仅仅是依赖他人是得不到安全感的,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被抛弃。真正的安全感是来自于对自己的信任,对外界的信任。信任不代表傻傻地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中,而是学会运用成年人的手段保护自己,并且努力迎接各种挑战。当你有了足够的安全感之后,你才会有信心走向自我,并且成为自我。

当你有了一定的安全感之后,意味着你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能够信任他人。学着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,这是找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第一步。很多人认为归属感和认同感只能通过社交获得,并不是这样的。人们的最原始的归属感来自于对家庭的归属感,认同感同样也是对家庭的认同,对家人的认同。朋友你可以自主选择,但是家人是不可以选择的,你只有学会认同了家人,你才会懂得如何处理亲密关系。重建自己亲密关系的关键一步,也是最难的一步,就是同原生家庭和解。

当你同原生家庭和解之后,心智也就提升了一大步。接下来你需要广泛地结交朋友,学着去爱别人,并且接受别人的爱。追求自己喜欢的人,同伤害过自己的人告别,忘记过去的不愉快记忆和伤疤。当你学会了爱别人,并且接受别人的爱的时候,你就已经算是心智成熟的人了。作为心智成熟的人,你才能够在未来的成长中,克服更多的艰难险阻,更有信心、更有勇气来迎接各种挑战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