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不愿意早回家的人,暴露出内心对家人的逃避

发表于2024-06-21 14:11 673 次查看 6.6评分

在许多场合我们都能看到,尽管天已经很晚了,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愿回家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不论有何种理由,都无法掩饰其内心对家人的逃避。在与家人的相处中,有许多问题无法完全解决,但是又不可能摆脱这种关系。个体为了缓解同家人的矛盾,就会尽量减少同家人接触的时间。从另一个层面来讲,家庭成员之间也会产生敌意,这种敌意不方便直接表现出来,只能通过逃避的方式,在彼此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。有些家庭相处久了,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。

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

改变与坚持

改变他人与坚持自我是人的本性,只不过这种本性在家庭成员之间表现得更加突出。在与普通朋友交往的时候,我们都能够懂得这样的道理: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,也不要过分坚持自我。改变他人意味着你对他人有敌意,坚持自我意味着你不合群。但是对于家庭成员而言,似乎有责任去改变他人。在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想要改变孩子;等到孩子大了,孩子就想改变父母了。恋人之间也是如此,强势一方想要改变弱势一方。改变与坚持,也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矛盾。

依赖与成长

人与人之间有基本的依赖需求,也就是期待他人能够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。人也有成长需求,既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学会照顾自己,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,又要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。几乎在所有的关系当中,都存在依赖与成长的矛盾。只不过这种矛盾,在家庭成员之间显得更加“理所当然”。孩子小的时候依赖父母,长大后父母依赖孩子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渴望独自成长;父母在变老的过程中,渴望依赖孩子。恋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是,安全感低的一方,更加依赖另一方。依赖与成长,也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矛盾。

面对家人的矛盾,逃避是普遍方式

晚回家

不管以何种理由晚回家,都意味着潜意识里在逃避家人。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本能,那就是对舒适区的依赖。当一个环境能够让个体感到愉悦,那么个体就会对这个环境产生依赖。同样的,如果两个环境都无法让个体感到愉悦,那么个体就会选择呆在一个不那么让自己感到焦虑的地方。有时候这种行为可能是下意识的,也就是个体还没有意识到同家人之间的矛盾,只是单纯地不想这么早回家。更多的情况是,已经意识到跟家人相处会比较困难,有意识地找各种理由晚回家。

异地工作

如果晚回家的方式仍然无法逃避同家人的矛盾,那么去外地工作是一个很好的理由。人们总是以各种看上去合情合理的方式,来掩饰内心对他人的敌意。外出工作,挣钱养家糊口是一个不可挑剔的理由,没有人因此会责怪他们。可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,跟家人的关系实在是太糟糕了,以至于难以相处。但是从另一面来讲,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,似乎没有到断绝关系的地步,所以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维继彼此的情感。相比于失去一种关系,人们更倾向于陷入一种难舍难断的关系里。

如何处理同家人的矛盾?

充分沟通

人们不愿意沟通的原因是不愿意暴露自己对他人的敌意,因为这有可能会受到他人的报复。对于家庭成员之间来说,如果暴露出内心的敌意,就会受到伦理的谴责。人们普遍认为,只要沟通就会暴露自己的敌意,所以不愿意沟通,以此来压抑内心的敌意。从心理学相关理论出发,人与人只有充分沟通,才能够加深了解。也只有通过沟通,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。过于压抑自我的人,很难会有什么成就。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,别人才有可能理解你,支持你。

理解彼此关切

当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同他人的矛盾上,就会忽视对方的一些关切。有时候对方关心的问题,可能正是你所面临的问题。只不过因为各种复杂的矛盾,使得你产生了逆反心理,故意做出违背对方同时也是违背自己的决定。如果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冷静地、理性地考虑彼此关切问题,许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。但是很多时候,我们为了掩饰彼此间的真正矛盾,总喜欢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计较。如果都能够考虑到对方内心最为关切的问题,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就会和谐相处。

保持界限感

家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界限感,这是对彼此起码的尊重。一个人,首先应该是他自己,其次才是别人的孩子、妻子/丈夫、员工/老板、父母。也就是说,每个人都有其保持自我独立性的需求,哪怕再亲近的人也要懂得尊重。换言之,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有时候是单方面的,你觉得有问题、对方觉得没问题。这种情况下,需要彼此保持一个界限感,内心的矛盾也需要自己慢慢消化。仅仅是陪在对方,就可以允许一些问题或者矛盾的存在,而不需要任何处理方式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