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以合群成为当下许多人的普遍现象,少数人已经出现了疏远社交的心理。一些人对于社交的理解有些狭隘,认为社交就是吃吃喝喝。其实,现实中所有的真实的需求,必然需要通过与社会进行交往才能够满足的。这些道理在本文中不再赘述了,今天只谈论一下如果你眼下实在无法合群,应该怎么办?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:如果你不愿意合群,不愿意同他人打交道,那么别人也不愿意跟你打交道。你就会遭到排挤,最终碌碌无为、一事无成。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?
为什么有些人实在无法合群?
社交中有过重大挫折和不愉快的经历
社交是人类的本能,一般而言没有人天生不愿意社交的。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,那些实在无法合群的人,一般都有过重大的社交挫折和不愉快的经历。追溯到他们早期的生活,在与他认为的重要的人交往时,遭遇了重大的挫败,包括拒绝、疏远、排斥、羞辱等等。亦或者,在他们早期的生活中,有过多次被欺负的经历,或者给个体总是被欺负的感觉。被欺负、被伤害的经历和总被欺负、被伤害的感觉是两个概念,前者个体的确总是被人欺负,所以不愿意相信他人,从此也无法合群;后者是个体总是觉得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欺负,但是实在说不上具体的例子,以至于不愿意融入到圈子中。
过分地追求自我个性
有些人无法合群,是因为过分地追求自我的个性。他们把不同于自己脾气、性格、观点、信念、态度的人视为威胁,所以没办法跟这些人沟通。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,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并非社交关系的阻碍,而是社交关系的丰富。倘若你总是跟你差不多的人交往,那么你能够得到什么呢?是能够得到更宽广的见识?还是能得到你所没有的东西呢?很显然,如果你总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交往,你什么都得不到。人与人相处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所以才会取长补短、共同成长。
无法合群的时候,为什么一定要学个一技之长?
先要保证自己的生活
一个人如果不合群,几乎总是处处受到排挤。面对这种环境,你应该先要保证自己的生活。因此,你需要学习一技之能。你可以不用多么广博,但是一定要专精。当你有了不可替代或者说至少是难以替代的技术之后,哪怕你不懂得人情世故,你也不会饿着肚子。你也无需费力地介绍自己,只要你有一技之能,别人自然就会了解你。一些不合群的人,一段时间后意志逐渐颓废,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确无法一个人生活。可是只要你有一技傍身,就不愁没人知道你。
避免在生活中受到欺负
有两类人容易受欺负,一类是不合群的,另一类是没能耐的。如果你既不合群又没能耐,那么你一定会受欺负。人的本性总是这样的,通过对他人无限制地欺负,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和存在价值。为了不受欺负,你要学习一技之能。有了能耐之后,不见得别人会崇拜你,至少不会有人继续欺负你了。基于某种良知,人们对有真本事的人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敬畏。欺负比自己能力强的人,无异于自取其辱一样。当你的身上有了一个发光点,想要欺负你的人自然就望而却步了。
以被动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社交
并不是说如果你有了一技之长,就可以不用参与社交了。只不过当你有了一技之长之后,以你为中心的社交圈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。正如上文所讲,人们不愿意融入社交无非两个原因,一个是害怕受到伤害,另一个是害怕失去自己的个性化。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以你为中心的社交圈,这两个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。通过让自己参与到社交当中,你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,情绪也不会那么的敏感了。渐渐地,你的心智也变得成熟起来。
如何发现自己擅长什么?
发现自我
做人不要好高骛远,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发,寻找能够让自己发光的点。如果把人的身体和才智看作原材料,那么这个原材料最终会成为什么,取决于其品质如何。寻找自我的过程是很迷茫的,因为就好像是在大海中寻找灯塔一样。你需要不断的尝试,不断的打拼,才能最终确定自己可以成为什么。你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,探索自己的边界,探索自己的可能性。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,学习一些比较方便学习到的能力。因为没有人一下子就会成为那个“我”,而是要一步一步地逼近那个“我”。
成为自我
你可能不会一下子明白“我”会成为什么样的人,但是只要有了一个哪怕模糊的方向,你朝这个方向努力,最终就会看见自我、成为自我。有些人可能一开始是工人,后来才成为老师;有些人一开始是普通工人,到后来成为了高级工程师。成为自我需要一个过程,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。一个人成长的之路总是很坎坷,只要你勇敢前行,就与见证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