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的大脑皮层是处理一切任务的中心,也是人们最容易感到疲惫的地方。有些人会说心累,其实心累也是大脑皮层传递给你的信号。人们忙碌了一天的工作或者学习之后,最舒服的事情是放空自己的大脑。有些人可以无需借助任何东西,只是单纯地坐在椅子上,看着眼前的事物,就能够陷入一种放空的状态中。可是有些人就不那么容易了,他们的大脑总是冒出一堆想法,不由自主地要处理各种矛盾。这些人想要放空自己是很难的,可以通过追剧的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。
大脑为什么会感到累?
大脑的开发过程是痛苦的
我们都说大脑充满了无限的潜能,大脑越用越好用。事实上,尽管大脑充满了无限的潜能,但是开发大脑的过程是痛苦的。大脑的成长过程包括人的成长过程,是不断突破边界的过程。突破边界的过程是痛苦的,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你胃生病的时候,不断地胀气,肚子越来越大,马上要撑破肚子的感觉。小孩子很容易发烧,因为他的身体边界不断被突破,他的骨头在变粗、变长,肌肉被迫地伸展开来,这种感觉是痛苦的。大脑皮层的开发过程,是突触细胞不断增多的过程,这个过程同样会给个体带来痛苦。
大脑的成长过程是消耗的过程
我们的大脑,不管是在使用过程中,还是在开发过程中,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。哪怕我们持续不断地提供能量,大脑同样会感到疲惫。因为能量的转化与吸收,同样需要时间。根据所要处理任务的不同性质,还可以把消耗类型分为正向消耗和负向消耗。所谓正向消耗,指的是大脑在处理一个具体的问题时,所产生的消耗。例如:个体在解决一道数学题的时候,就是在正向消耗。负向消耗就是内耗,例如个体在思考人性的时候,就很容易陷入内耗之中。
为什么追剧属于简单任务?
追剧不需要做有意义的反应
不管是追剧还是看电影,它都属于“视听享受”。需要大脑参与的活动,很难称之为“享受”,这是人的本性。所谓视听享受,只需要你的眼睛和耳朵就足够了。事实上,眼睛和耳朵是知觉的重要部位,并且会把知觉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。但是当你有意识地去追剧或者看电影的时候,信息被传递到大脑皮层之后不会做进一步的处理。换言之,你只是看到了、只是听到了什么,但是你并没有做出任何有意义的反应。你可能觉得自己因为剧情而哭了,或者笑了这就是反应,其实这些属于下意识的行为,是没有意义的。
追剧不需要结果
凡是需要一个结果的行动,都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疲惫感。如果你的一个行为,并没有指向任何结果或者目标,仅仅是行为本身,那么你大脑的紧张感就没有那么强烈。例如:逛街。这一行为没有任何目的,也不追求任何结果。逛街的目的仅仅是逛街本身,所以对于个体而言并不会感到紧张。就像是追剧一样,你也不会迫切希望一个结果,所以你的大脑会感到放松。聪明的编剧把所有的电视剧的结局写成是美好的,因为你在观看过程中没有任何负担,你深信其结果一定是好的。
追剧可以跳过所有阻碍
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中,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和阻碍,那么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。哪怕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只要问题存在就会让你难以前行。可是在追剧过程中,我们可以毫不理会超越我们认知的事情。为什么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,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是不同的,且每个人都不会理解超越自己认知的事情。电视剧中的一些事物、观点、信念、生活方式,有些是我们并不认同的,但是我们也不会跟他们“计较”。因为看电视的过程是单向的过程,你无法同电视剧中的人进行沟通。
如何让大脑得到放松?
学会放空大脑
发呆的过程就是放空大脑的过程,它有别于沉浸在幻想中的过程。一个人陷入对某些事物的沉思中,大脑仍然在运转。可是一个人发呆的过程,其实才是真正休息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个体的眼神也会变得呆滞,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,大脑没有想任何事情。对于内心敏感的人而言,很难进入一个发呆的过程。这个时候,就可以借助追剧的方式,让大脑得到放松。只有让大脑充分休息,才能够处理工作学习中遇到的更为困难的问题。这是合理分配大脑的过程,也是让个体意识到自己有限性的过程。
避免内耗
大脑是主要的认知器官,所以会处理一些认知方面的东西。我们都知道,所有的事物都是既矛盾的又统一的。事物有它的两面性,如果个体无法处理事物的两面性,就会走向极端。同时,如果个体无法权衡事物的两面性,就会陷入内耗。当你脑海中产生一个想法,然后就会立刻产生另一个想法来否定你的这个想法。这就会让个体感到疑惑,到底哪个想法才是自己的呢?想一些这样的问题,就会让大脑处于持续的内耗之中,永远无法得到休息。只有避免内耗,才能够让大脑得到放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