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生家庭矛盾的本质,是对于家庭地位的争夺。在父母的眼里,没有把孩子当作成年人来看待,所以才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问题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家庭成员之间对于地位的争夺可能是有意识的,也可能是无意识的。父母之间的家庭地位的争夺,通常是有意识的;父母同孩子之间的争夺,是无意识的。在父母看来不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,是给孩子“遮风挡雨”,其实他们是害怕“孩子坏了自己的事情”。那么,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?通过本文的分析,将揭开原生家庭的另一面。
原生家庭中的基本矛盾
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矛盾是对于财富、地位和名誉的争夺,在原生家庭之中财富是大家的,名誉对家人而言毫无价值。因此,在原生家庭中的基本矛盾,是对于家庭地位的争夺。组成家庭的成员越复杂,这种争夺也就越激烈。按照这个理论,我们可以把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,理解为为了争夺家庭地位而产生的矛盾。夫妻之间也存在对家庭地位的争夺,只不过这个过程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基本确立下来了。在以后的生活中尽管也会存在争夺,但是不会有太激烈的行为。
父母通常会把孩子排斥在家庭之外,家里面发生什么事情从来不告诉孩子。家里面对未来有什么规划,也不会征求孩子的意见。甚至给孩子买什么样的玩具,让孩子以何种方式成长都不会跟孩子商量。有一些掌控欲强的父母,甚至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。只要孩子出现自己的想法,就会遭到父母无情的嘲讽。这是因为父母把孩子视为对自己生活的威胁,因为孩子的存在可能会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,并且因此动摇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。对父母而言,这些事情是很可怕的。
父母同孩子的家庭地位之争
限制孩子的行为
对家庭地位有执念的父母,会限制孩子的行为。他们通过命令的语气,告诉孩子不能做这个,只能做那个。其潜意识的想法是:“在这个家里,是我说了算”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在社会上越是得不到尊重的父母,越喜欢干涉孩子的行为方式。按照心理补偿力量,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,渴望自己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。如果个体的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,就会让个体产生挫败感。为了得到心理补偿,他们对孩子的行为指手画脚,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点满足感。
打击孩子的想法
迫切想要得到家庭地位的父母,会频繁打击孩子的想法。在人与人交往中,一种简单的争夺地位的方式就是否定对方。不需要任何实质性的证据,当你否定对方的观点时,就意味着你是正确的、对方是错误的。并且就在你否定对方的那一刻,对方会深感“颜面扫地”。父母打击孩子的想法,具有同样的功能。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对还是错,否定孩子的想法,意味着对自己家庭地位的确立。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是,让孩子觉得自己总是错误的,所以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。
隔绝孩子的情感
极少数父母会通过隔绝同孩子之间情感的做法,来确立自己的家庭地位。当然,在现实中的确会有父母这么做。父母会刻意拉开同孩子之间的距离,当孩子希望拥抱父母的时候,父母会拒绝他们。因为在这样的父母看来,自己如果去拥抱孩子,就会让孩子觉得跟自己是平等的。这样的家庭会特别看重规则、秩序、理性和逻辑,用这种方式来确保父母的家庭地位不受孩子的威胁。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,思维偏重理性,但是内心缺乏情感交流的能力。踏入社会后,不容易合群。
如何处理同孩子之间的关系?
尊重孩子的想法
成熟的原生家庭,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。哪怕孩子的想法过于幼稚,也不要嘲笑孩子,而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么想,不能冷落和忽视孩子的感受。父母想要争取家庭地位的冲动,是人的本能。作为成熟的个体,要尽可能在大脑中家里平等思维。不管是跟朋友相处,还是跟孩子相处,都要充分尊重别人。要清醒地意识到,他首先是他自己,其次才是你的孩子。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,要不然孩子会把自己当成外人,成年之后也不会有建立家庭的兴趣。
和孩子一起受罚
孩子犯错是常事,但是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,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同孩子讲话。因为站在成年人的角度,很多错误是极其幼稚的;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,很多错误是在所难免的。你要做的就是学会同孩子一起受罚,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:让孩子知道自己无论是平庸还是优秀,哪怕是犯了错父母也是爱自己的;让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,并且连累了父母;让孩子学会寻求支持。通过这样的教养方式,孩子会更加成熟,更懂得爱自己。他们也会更加接纳自我,无论自己是优秀还是平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