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本能倾向,那就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来改造事物。通过改造身边的事物,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诸多需求,还能够体现自己的成就感,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价值。同样的,人们也会产生另一种倾向:面对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,会立刻失去兴趣。按照这样的逻辑,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以及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本性是怎样的。今天的文章,将以不同心理学派角度出发,深度解读个体对事物的某种执念,希望能够给读者一种启示。
改造事物是人的本能
以需求为动机的
改造事物的最初动机是以需求为目的的,这个动机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文明。人类的始祖用自己对世界的认知,利用自然界的资源来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。包括利用石头狩猎、利用木头改造房屋等等。随着人类的进化,以需求为动机的、渴望改变事物的本能并没有改变。在我们生活中,可以利用很多废弃的小物件,改造成其他可以马上用得到的东西。可是对于那些已经完全没有改造空间的事物,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丢弃掉。从事物推及到人,同样是这样的道理。
以优越感为动机的
除了要满足自己的需求,个体还渴望通过改造事物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。将一块泥巴捏成小人,你会很有成就感。但是在你的潜意识层面,其实体现了你作为一个人对这块泥巴的支配力。因为你超越了泥巴的能力,你可以随意改造泥巴,但是泥巴却对你毫无办法。同样的道理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每个人都渴望改变他人,这也是出于优越感为目的的。如果一个人发现凭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改变另一个人,那么这个人马上就会失去对这个人的所有兴趣。
根据这个规律,引发的一些思考
改善对人性的思考
通常人们觉得人性是坏的、是糟糕的,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总是在有意识地改变别人,而大多数人只想改变别人而不想被别人改变。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,因为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来改造事物,其本性是建设性的、是进步的、是发展的。正如人类文明初期,人们改造生产劳动工具那样,现在人们改造事物的目的同样也是追求进步的、发展的。也就是人的本心不是坏的,只是在实施过程中,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,导致并不是所有的改造活动都是进步的、有益的。
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的思考
人与人的基本矛盾是,彼此都渴望改变对方却时刻提防着不被对方改变。但是按照上面的理论来讲,人们想要改变你的目的,可能真的是为了你好。在对方的认知中,让你这样做就是对的;可是在你的认知中,你可能觉得这样做就不对了。因此,想要改善人际关系,就要一定程度上接纳别人对自己的改造。给别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:你是开放的、包容的,可以接受一些改变的。那么对方就会对你产生好感,同时你也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,来改造对方的认知。
改善人们对价值的思考
人们本能地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,于是锲而不舍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造别人。可是如果你懂得这样的道理,即别人也在用自己认为对的价值观来改造你,那么你就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,而不是对自己的价值观深信不疑。反思的结果是好的,因为通过反思之后,你会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新的认识,哪怕不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,也必然不会跟从前一样,锲而不舍的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改造别人,也能够改善你对他人的看法,彼此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。
改变与成长的关系
希望改变别人,也要接受自己的改变
你有多么地希望改变别人,别人也就有多么希望改变你。你有多么不想被他人改变,别人同样有多么不想被你改变。如果你希望改变别人,前提是你也要接受对自己的改变。正如本文一直强调的这个规律一样,如果你不接受自己一丝一毫的改变,那么你还会对自己产生多大兴趣呢?一个能够接纳自我、认同自我的人,首先应该允许自己被改变。无论是自发的改变,还是他人对自己的改变,都不要过分地排斥。从成长的角度出发,允许自己改变也是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。
改变是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
因为允许自己被改变,所以才会有成长的机会。在你看来,不允许自己被改变可能意味着不后退,或者至少不会变得特别糟糕。可是事物是发展的,哪怕你没有后退,但是别人在突飞猛进的发展,相比之下你仍然是在后退,而且还会变得更加糟糕。这就提醒你,为了规避风险而拒绝改变的做法,其实无异于放弃了成长。改变的结果可能是糟糕的,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好的。只有当你渴望改变的时候,你才会发现生命原本的活力。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死气沉沉的,而是充满了生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