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为什么关系越近的人,反而越瞧不起自己?

发表于2024-06-18 15:06 569 次查看 6.6评分

有一句古话叫做: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”。意思就是说,哪怕是身边的朋友,离开了只有三天时间,也要用一个新的眼光来看待他。可是现实中,我们总是本能地低估自己身边朋友的能力。有些人甚至从朋友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命运,认为对方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大成就。可是没过几年时间,发现对方过得比自己强太多了,于是心理上出现了失衡。心理学家认为,基于诸多原因,人们总是低估他人的价值,越是离自己近的人,越是看不起对方。那么,这是人性的通病吗?

人们是如何认识别人的?

首因效应

人们在理解世界时,会遵循便利法则,在心理学中叫做首因效应。在个体初次接触某个陌生人之后,根据对方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大致判断,然后形成一个“标签”储存在大脑中。哪怕过了三年、五年,这个标签仍然代表着某个人。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,几乎可以伴随一辈子。所以为什么人们常常低估身边人的能力,因为他们忽略了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。我们也可以用惰性来理解为什么会这样,因为重新认识一个事物,就需要重新消耗一些精力。所以人们懒得重新认识一个人,只是标签化的定义某个人。

心理投射

人们认识他人的过程,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。人们认识自我的过程,也就是认识他人的过程。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中,称之为心理投射。人们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,也就会觉得别人大概是什么样子。良知的产生 ,也是心理投射的结果。因为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,所以也认为别人同样不喜欢被人伤害。于是良知产生了,也就是做人不要去伤害他人。在人与人交往中,人们会将对自己的认识,本能地投射到对方身上。人们通常不会高估自己,所以也不会高估身边的人。

人们为什么低估身边的人?

本能地以为别人跟自己差不多

正如上文所言,人们总是本能的以心理投射的方式去认识他人。对自己评价不高的人,对身边人的评价也不会太高。他们的心理逻辑就是:凡是能跟自己接触上的朋友,也不会有特别过人的能力。他们觉得那些厉害的人都是离自己很远的人,自己是无法接触到那些人的。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,导致人们看不起身边的人。不要说你们想出来几年,就算是认识一两个月,别人也不会觉得你多么厉害。以亲戚为例,通常损人最厉害的,反而是亲戚,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更了解对方。

真正优秀的人总是刻意掩饰自己的能力

真正优秀的人,总是可以掩饰自己的能力。也就是说,你身边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,并不会过分的暴露自己的实力。这很容易理解,如果暴露了自己的真实实力,身边不如自己的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,并且还有可能会伤害自己。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,真正优秀的人会以韬光养晦的方式跟别人相处。如果发现别人不如自己,那么自己也不会过分的炫耀自己。直到遇到跟自己差不多层次的人,才会真正展现自己的实力。这种做法不光是自我保护,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尊重他人。

基于某种优越感,不承认别人比自己强

正如上文所言,人们总是以便利的方式理解他人。这种便利的认知方式,所产生的结果就是:个体以自我现在的能力,同对方过去的能力相比较,进而产生某种优越感。人们总是忽略别人的努力,只看到自己在努力。人们有渴望超越他人的本能,这种超越可能是现实中的,但更多的是心理层面上的。从心理层面来讲,可以把这种超越理解为优越感。人们为了保持自我的优越感,所以会从心理需求层面来低估对方的能力。也许他们意识到别人的确比自己强,可是他们就是不承认。

如何客观地认识别人?

保持界限感

当你离某个事物太近的时候,你很难客观地看清事物的真相,这就是苏东坡效应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当你跟朋友关系不错的时候,你很难看到对方的全部价值。当你离对方远一点的时候,你才会更加客观地看清对方的实力。同样的,保持界限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客观地认识他人,更多的是为了尊重别人。任何关系,一旦失去了界限感就会出现问题。客观地认识他人,目的也是为了客观地认识自己,更重要的是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。

把竞争升华为合作

人与人之间相处,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。如果你总是不愿承认别人比你强,那么你永远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取任何价值。只有承认别人的存在价值,你才能够利用对方的价值来提升自己。同样的,你也要通过提升自我价值,去跟别人进行交换。把关系中的竞争行为,升华为合作,让彼此都有利可图,这种关系就是良性的、建设性的。有时候,你就是别人身上投射出来的影子,看到了别人也就看到了你自己。只有学会尊重他人,才能学会尊重自己。也只有学会尊重自己,才能够学会尊重他人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