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的生活习惯,就是他此刻的一种心理投射。心理学家认为,没有人可以完全将自己的内心隐藏起来。个体的一举一动、生活习惯,都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内在的心理状态。在人们的生活中,很少会站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来认识自己。大部分人忙碌于生活和工作之中,关注点都放在了一些有形的事物上。可是一个人如果总是沉迷于有形的事物,就会迷失自我。这种感觉就好像是,感觉每天都特别忙,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。如果能够适当地停下脚步,认识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,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,你会更有方向感。
为什么要了解内在心理状态?
更好地认识自我
了解内在心理状态,倾听内心的声音,是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。一个人的心理活动,更加贴近他的真实一面。因为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隐秘性,所以心理活动可以不用顾及任何规则和约束。通过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,可以明白“我是谁”“我想要什么”。“我是谁”,是对于自我的一个定位;“我想要什么”,是个体的直接需求。人们的成长过程,离不开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对需求的满足。了解内心的心理活动,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对未来的规划,对自我成长是有利的。
更好地处理人与外界的关系
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,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与外界的关系。比如,当你要约见一个重要的人时,你一定渴望用最好的精神面貌来对待他。可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最近状态不佳,那么你就会延迟约见的时间。有时候,人们沉浸在一个处境中,很难认清自己的真实状态。这个时候,就需要一些简单的、容易判断的标准,来指导个体如何认识自我。当我们能够从某种处境中跳出来,站在另一个角度观察自己的时候,你会更客观地看清自己的处境,并且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了。
三大生活习惯,暴露出当前心理状态
时间感
自暴自弃的人缺乏时间感,所以从早到晚都是稀里糊涂的。凡是有上进心的人,都会有一定的时间感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内心焦虑的人对时间也会特别敏感,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时间。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规律的作息,一日三餐有规律,一天的时间分配紧凑而不紧张,那么他内心就是沉稳的,自信的。如果一个人作息没规律、一日三餐没规律,他的内心是浮躁的,缺乏自信力的,看到别人的生活就沉不住气的。无需刻意培养时间感,沉稳、自信的人自然会有很强的时间感。
秩序感
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拥有强烈的秩序感,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。无论是生活的地方还是工作的地方,哪怕是所到之处,都会把所有的东西摆放整齐。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,秩序是一种肯定。把事物纳入秩序之中,让事物有了自己的位置,是对它的肯定。秩序也是对自己的肯定,因为自己也在秩序之中,并且在世界中占有了一个位置。有秩序感的人,不仅物品摆放有条理,而且善于做计划。内心浮躁的人缺乏秩序感,也不擅长做计划。他们就像是浮萍一样,水往哪里流,他们就往哪里飘。
界限感
界限感是对于人际关系而言的,心智成熟的人有很强的界限感。透过一个人的界限感,可以看到他内心的心理状态。如果一个人缺乏界限感,总是渴望依赖别人,那么这意味着他近期面临较大压力,认为自己无法承担。对于讨好型人格或者依恋型人格而言,他们渴望将自己同他人合为一体。这种做法就像是胎儿通过脐带,与母亲建立联结。这一类人心智不成熟,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。另外一类缺乏界限感的人,总是刻意疏远他人,拒绝任何情感交流,将自己封闭在孤岛上。这一类人缺乏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方式,他们觉得唯一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逃避。他们内心脆弱、敏感,为了避免伤害将自己孤立起来。
如何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,调整自我?
培养时间感、建立秩序感
如果一个人最近的状态比较糟糕,那么培养时间感、建立秩序感能够一下子让个体觉得突然好了起来。不管你的处境如何,先学会让自己有时间观念。早晨尽可能早一点起床,并且要遵循一定的时间;晚上休息也要遵循一定的时间,并且在休息的时候不要做任何事情。一日三餐要有规律,该几点吃饭就几点吃饭,无论多么重要的事情都要放一放。建立秩序感,要每天整理家务,所到之处也要整理得井井有条。通过这些做法,你的内心会更加沉稳,你的浮躁之气也会消失,对自己、对未来也会更加笃信。
保持界限感
在与人相处的时候,要学会保持界限感。如果你特别依赖某个人,那么你要适当同他保持距离。你要明白,安全感不是别人给你的,安全感是你自己给自己的。只有你相信自己,相信别人,你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。被人能够给你安全感,也可以随时剥夺你的安全感。如果你总是刻意疏远别人,那么你要适当增进同他人的感情。你要明白,疏远他人并不是最好地保护自己的方式。要学会用成年人的方式保护自己,然后坦然接纳别人的情感流向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