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贝尔奖得主用量子理论证明灵魂不灭,人死后成特殊形态,回到宇宙

发表于2024-06-18 13:24 671 次查看 6.6评分
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·彭罗斯(Roger Penrose)和美国科学家斯图亚特·哈梅洛夫(Stuart Hameroff)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,

人类的灵魂可能存于大脑的微管之中。

他们认为,人的肉体一旦消逝,灵魂将返回宇宙,并可能转移到其他生命体中。

因此,灵魂以一种“量子状态”在宇宙中作为最基本的单元永存不灭。

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发现,

全球至少有2600人声称能回忆起前世的经历,这些记忆通常在他们3到6岁时最为鲜明。到了大约6岁时,这些记忆会逐渐淡去,更为神秘的是,约70%的这些人报告他们前世是非正常死亡的。

这种现象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怀疑。

早在1989年,彭罗斯便对此类理论进行了研究,他认为人类的大脑结构复杂,能够产生高级的思维活动,这种活动层次高于一般的意识。

从科学的视角出发,这些理论试图用物理和生物学的方法解释灵魂的概念。

然而,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则可能有不同的解释。

在心理学中,“灵魂”通常被视为生命的核心,是我们心灵中最根本的存在,带有超越性质的特点,深入探讨它需要触及到更深层的实质。

一个具体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点。

自19世纪以来,欧美学者就开始研究“灵魂”,尝试理解人在临死前的心理状态。

1965年,弗吉尼亚大学一名名叫穆迪的学生,在经历了一次近死体验后,他描述了自己在无呼吸状态下的九分钟里,感觉自己已经死去,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。在那里,他看到了穿着白衣的人物,似乎在给他赋予某种力量。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,他感到自己仿佛到达了一个安逸、舒适的天堂。但紧接着,他又感觉自己被带到了另一个充满人类情感冲突的地方,这个地方充斥着爱、恨与矛盾,令他感觉窒息,这似乎是地狱的描绘。

穆迪的这种体验,按理说,在人死后,其思想也应随之消逝。

然而穆迪的经历似乎表明灵魂或许真的存在,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和哲学探索来确认。

关于灵魂存在于“量子形态”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看法:

我们目前所理解的世界,仅限于可感知的物质层面。

然而,在我们已知的这个层面之外,存在着广袤无垠且未被我们探索的真实世界。

这表明,我们所处的现世实际上已被死后世界所包围。

即使我们的肉体消逝,灵魂依然在精神量子领域中存在,因此我们是不朽的,是永存的。

可以将这一概念简化理解:

灵魂本身是实际存在的,并构成了人类的本质。

人的本质在于灵魂与精神,而肉体仅是承载精神的物质基础,不过是附属物而已。

因此,我们称精神为灵魂,灵魂驱动的精神活动称为思维,而思维的具体表现则是思想。

思想又是肉体所表达的人格。

这也解释了为何没有思想的人会被比喻为行尸走肉。

人类的精神能够独立于肉体存在,这并不难以理解。

例如,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,尽管他们的肉体早已消逝,但他们的精神——他们的灵魂,却依旧存在,并且永恒流传。

因此,认为人类的灵魂无法脱离肉体生存是一个误区,也是一种限制性思维。

他们的思想,在肉体死亡后仍能继续存在,并可以被后人继承和发展。

这种超越人类生理极限和肉体存在的能力,正是灵魂的力量所在。

因此,当科学家提出“灵魂实质上是量子状态”这一观点时,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解。

然而,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进行中,因此这种观点不能被视为完全的事实。

对此,我们需要采用辩证的思维来审视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