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对伤害过你的人掩饰敌意,你会变得和他们一样

发表于2024-06-18 13:17 560 次查看 6.6评分

人们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,可以简单归因于不懂得如何处理对他人的敌意。当一个人伤害你,你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敌意。产生敌意的目的有两个:让对方感到害怕,不敢继续伤害你;让自己远离伤害,对自己进行保护。当我们面对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时,我们都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敌意。但是如果伤害我们的是身边的亲人呢?你还知道如何处理对他们的敌意吗?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忍让,他们的逻辑就是:跟我亲近的人可以伤害我,但是陌生人不可以伤害我。

为什么会压抑对亲人的敌意?

文化、伦理层面

在普遍的文化当中,亲人之间应该互相包容、忍让对方。所以亲人之间发生摩擦甚至打架,与完全的陌生人发生摩擦和打架,其影响是截然不同的。以至于人们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错觉:亲人之间可以互相伤害,陌生人要互相尊重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,社会的主流文化对个体的行为、认知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所以当我们面对伤害我们的亲人时,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有忍让了。因为当你暴露出对家人的敌意时,就会受到大众的谴责,你也很难再融入到社交圈中。

需求层面

人们会因为觉得离不开某个人,所以就会忍受这个人的谩骂和欺辱,这是基于需求层面来解释个体为什么会压抑对亲人的敌意。尤其是对孩子来说,从需求层面的确离不开父母,所以好像不得不压抑对父母的敌意,任由父母伤害自己。他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,必须暂时将自己托付给眼前这个总是伤害自己的人。对于孩子来说,处于绝对的弱势位置,很难同父母进行互相尊重的对话。少数亲密关系中也存在这种情况,一方因为爱对方、离不开对方,于是不得不忍受对方的得寸进尺的要求。

压抑对亲人的敌意,后果是什么?

变相地认同他们的做法

如果你压抑对亲人的敌意,不懂得去恨那些伤害你的人,也就意味着你变相地认同他们的做法。其结果就是让对方变本加厉地伤害你,就好像他们的行为得到肯定一样。在伤害你的人看来,通过伤害你获得了自我某方面的满足(优越感、掌控感),且没有受到任何挫折(你没有恨他们)。他们就会逐渐依赖上这种行为模式,一旦自己在其他方面受到挫折时,就会通过伤害你的方式来获得心理补偿。导致这一切的原因,就是你没有在第一时间“恨”他们。

会变得越来越像对方

变相的认同伤害你的人,不仅会让他们蹬鼻子上脸,还会导致你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像对方。个体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模仿,极少数会有创造性的行为。当你认同一个人的行为模式,你就会不自觉地纳入你的人格特质中去,形成与自我相关的概念;当你不认同一个人的行为模式,你就会避免自己去做这些事情,并且形成一种稳定的厌恶思维。如果你总是压抑对亲人的敌意,说明你潜意识里也想要对亲人发泄敌意。等你在一段关系中占据优势的时候,你的敌意就会彻底地释放出来,而弱势的一方,就会变成你小时候的样子。

生活在内在冲突之中

人们对事物的理解遵循某种良知,它不以任何背景为转移。在任何时代、任何文化之下,良知都存在。良知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,良知也不受任何人意志的控制。最简单的良知就是,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会感到痛苦,所以你也不应该去伤害别人。基于良知而言,面对伤害你的亲人,你应该勇敢地说不。可是你总是在压抑对亲人的敌意,这就形成两种相反的力量,让你长期陷入内耗之中。其结果可想而知,你很难有精力迎接未来的挑战,也再也难以获得成长。

如何处理对亲人的敌意?

沟通、对话

在许多人看来,释放敌意就是吵架、谩骂、打架。这种想法是小孩子才会有的,成年人释放敌意从来不是简单的吵架。成年人释放敌意就是要通过沟通和对话的方式,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,并且你很不喜欢对方这样做。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做是没用的,他们总觉得只有吵架、打架才算是释放敌意。事实上,要看你追求的结果是怎样的。如果你还想维系这段关系,那么你就要通过沟通和对话的方式进行,因为这才是建设性地解决问题;如果你想要终结一段关系,那么可以用冷战、吵架、打架的方式进行,因为这些破坏性的方式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。

保持界限感

保持界限感是保护自己的好方法,主要用于通过沟通无法解决的情况下。其实,保持界限感属于心理学上的词语,其发展史也就不足两百年。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,早就有了家人不和需要分家的做法。家人之间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,通过沟通的方式实在无法解决,最后就会通过分家的形式,各过各的生活。通过这样的做法,能够最大程度保护自己,并且让自己拥有更强的独自生活的能力。因此,释放对家人的敌意有时候并不是坏事,他会让你更快地成长起来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