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,这类人通常具备哪些特征呢?
心理学家们发现“假勤奋”的人普遍存在着这三种不良习惯。
一、自我认知匮乏,喜欢自我感动
首先,他们往往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,经常自我感动。
通俗来说,这类人经常同情自己、心疼自己,结果却失去了前进的动力。
日本后现代主义作家村上春树在其作品《挪威的森林》中有一句名言:
“永远不要同情自己,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。”
这与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非常相似:“懒惰久了,稍微一努力,就觉得自己在拼命。”
对于“假勤奋”的人来说,他们也渴望付出努力,但他们常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“是否努力了”的标准,而非客观实际情况。
因此,即便他们制定了工作或学习计划,往往也难以有效执行。
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,自我感动反映了一种自我认知(self-cognition)的缺失。
自我认知即对自身的客观全面评价,这能显著改善我们的执行力和对事物的客观认识。
缺乏自我认知的人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规划,常会设立超出自身能力的计划,导致计划搁浅和挫败感。
同时,由于他们通常具有积极的主观意愿,因此“假勤奋”的人往往陷入不断制定计划和放弃的循环中,难以成就大事。
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,在制定计划时根据自身能力,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,避免“眼高手低”的情况发生。
二、做事的专注度低、效率低
然后是效率的问题。
因为思维方式、专注度等多种因素,人们的工作效率各不相同。
其中,专注度是最关键的限制因素。
一些人能够在工作或学习时集中注意力,全身心投入,即使花费的时间不多,也能完成大量任务。
然而,有些人在任务执行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,常做一些与任务无关的琐事,思考与任务无关的内容,导致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,但真正有效的时间却极少。
此外,大量时间的投入常使人产生一种“充实感”的错觉,而对真正的效率缺乏认识。
例如,
你可能计划到图书馆学习,提前准备好所有学习资料和文具。到了图书馆,你点了一杯咖啡,拿出学习资料,然后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。虽然朋友圈的人可能认为你很勤奋,但实际上,你可能在发完朋友圈后就开始期待点赞,浏览短视频,一天就这样过去了,而你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知识。
这就是“假勤奋”的典型表现。
其次,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模式在处理事务的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,这在学习新知识时尤为突出。
以学习英语为例,一些人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联想记忆技巧,能够快速记住大量单词,并且记忆持久;
而另一些人则采取机械式的重复记忆和阅读写作,尽管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但这种方法对于语言的掌握帮助有限。
因此,在处理事务时,我们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,应当深思熟虑地解决问题,避免盲目行动和时间浪费。
三、过度追求某一方面的进步
过度专注于某一方面的提升也是一种问题。
在当代社会,人们对个人能力的评估更倾向于看综合素质,而不仅仅是某一项技能。
虽然我们经常说“术业有专攻”,但这种专长的培养是基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之上的。
我们应该明白,一个人的能力下限而不是上限,往往是决定他社会评价的关键。
在某一方面的出色表现可以增色,但如果有明显的短板,这些缺点往往会影响别人对你的整体看法。
心理学中的木桶理论(Cask effect)告诉我们,决定一个人成就高度的往往是我们的短板。
许多表面勤奋的人因为对自身短板的恐惧和强烈的进取心,常常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努力,从而获得成就感,并被这些表面上的优势所蒙蔽,忽视了全面能力的培养,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频频遭遇挫折。
在外人眼中,这些“假勤奋”的人看似一直在努力奋斗,不断学习。
但实际上,他们往往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的目标,并缺乏有效的方法,最终常常以失败告终。
而“假勤奋”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,因为他们在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之后,对自己的期望也随之提高,一旦遭遇失败,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和失落,长时间这样会严重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,导致难以自拔。
在生活中,“假勤奋”无疑是对时间和生命的浪费。它虽然不是懒惰,却比懒惰更加可怕;
它虽然不是真正的勤奋,但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