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缺乏自我控制力的人,总是不断地向自己妥协,然后内心变得越来越脆弱。一个总是向自己妥协的人,其实并不是爱自己的人。缺乏自控力的人,潜意识里总有自暴自弃的念头出现。心理学家认为,自控力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支撑力,当个体失去自控力之后,几乎很难做出持续的、有意义的行动指令。那种感觉就像,婴儿摔倒之后,有些人无法自己站起来,必须让父母来扶自己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按时上班、上学不是自控力的表现,而是他控力。
如何判断当前自控力如何?
先来区别开“他控力”
所谓“他人控制力”,指的是那些并非自发的、主动的,出于个体自我意愿的行为。例如:按时上班、上学,按照别人的约定赴约,这些都不算自控力的表现。在这些行为中,个体的意愿受到极大的约束,无法完全按照个体本身的意志行动。一旦将这些外在约束力撤掉之后,再来看这些人的行为表现,你会发现有些人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。原本按时上班、上学的人,生活变得特别邋遢。因此,想要客观地看清自己的自控力,要先来区别开这些来自他人的控制力。
再来判断自控力
当你区分开来自他人的约束力之后,才能更加客观地判断自控力如何。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,当你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,不用上班、不用上学,也没有任何安排的时候,你是否能够做到有规律的生活?包括一日三餐是否按时且有规律,每天是否早睡早起且有规律?除此之外,当你陷入一些小情绪的时候,能否通过自我的力量化解这些小情绪?当你制定学习计划,或者给自己安排工作的时候,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它?是否会经常找一些借口,让自己不去工作或者学习?
你是如何一步步丧失掉自控力的?
长期得不到肯定
从小到大得不到肯定的人,内心会变得脆弱、敏感,缺乏内在的原始驱动力的人,自控力也会十分薄弱。对于父母而言,经常会下意识否定子女的能力。在父母看来,他们拥有相对的优势力量,所以用他们的眼光看孩子,几乎不会有什么肯定和鼓励的语言。极个别情况下,孩子生病后可能会听到父母的鼓励。在孩子的逻辑中,因为自己的行为总是得不到肯定,所以就会压抑内心想要做些什么的冲动。久而久之,个体缺乏主导行动的内在动机,也就无所谓自控力了。
无节制的妥协
内心缺乏力量的人,会有一种无助感、无力感。夸张一点形容就是:“行动处似弱柳扶风”。因为内心缺乏应对外界压力的力量,所以当个体面对外界压力时,就会无节制的妥协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自己从来没有成功地解决掉这样的问题,所以这一次也一定解决不了。他们从来不敢尝试完全陌生的挑战,总是躲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。哪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,他们也很难有进步,因为进步的前提同样需要应对一些挑战。因为总是逃避新的挑战,所以总是无节制的妥协。妥协的最终结果,就是一步步丧失掉自控力。
寻找借口逃避挫折
在成长的过程中,一个很明显的体验就是:只要你是往上走的,只要你是进步的,那么你一定会感受到挫折。只有当你堕落下去的时候,才会发现一切都很轻松。人们本能地逃避所有的挫折,内心缺乏力量的人会表现得更加突出。同样是打针,为什么小孩子打针哭得不行,大人却完全没事儿呢?因为人们的敏感程度、内在力量、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不一样的。同样的道理,当面临相同的问题,有些人就会因为无力承受所以选择逃避。因为逃避挫折、逃避挑战,个体也就错失了成长的机会,自控力也就越来越薄弱。
如何重新培养自控力?
学会自律
自控力是一种很强大的自我能力,自控力强的人很少会出现心理问题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自控力区别于强迫行为。强迫行为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产生执念,不得不去这么做,尽管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。自控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有能力主导自己的行为,并且不需要花费特别的力气。学会自律,是培养自控力的基础。先学会按时起床、休息、用餐,才能够在内心培养出自控力。当你不知不觉地就在某个时刻起床、休息、用餐的时候,你的自控力也就初步形成了。
迎接挑战
人们常常只关注到眼前的问题,却忽略了自身的基础问题。这就好像是,一个还没有准备好武器的士兵,就要匆匆忙忙上战场一样。当你在生活中面对棘手的问题时,你可能一时间无法解决。你要做的就是先从基础开始,一步步提高自己的能力。学会自律之后,再来迎接生活中的挑战。用主动的方式去生活,不要让问题找你,而是自觉地去寻找问题,你会发现自己更有动力、更有热情。当你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的时候,你的内心也在逐渐变得强大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