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一个人总是无条件地迎合他人的要求,不论动机何在,这种行为可能反映出他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。
因此,在适当的情境下,“自私”这个词并不总是带有贬义。
相反,适度的自利有时是必要的,以保持个人的健康和心理平衡。
然而,生活中那些极端自私的人,通常会展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。
他们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关心,只关注自己的利益。
这种极端自私的态度不仅会损害他人,也会对社会的和谐造成破坏。
心理学家指出,极度自私的人,往往不是斤斤计较,而是有着这三个特征:
一、喜欢道德绑架,个人利益至上
他们倾向于道德绑架他人,把个人利益置于一切之上。
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公众对“道德绑架”这一概念越来越熟悉。
所谓道德绑架,是指某些人利用道德的高地,对他人进行指责和要求。
例如,在电视剧《二十不惑》中,姜小果和王薇的故事便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姜小果因为想换手机而向王薇追讨之前借给她的钱,王薇却装作可怜以博取同情,反过来指责姜小果虚荣。
这种行为就是利用社会普遍的同情心进行道德绑架。
二、缺乏同理心,有被害妄想症
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,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。
在他们看来,外界的人几乎都是“危险的”或“不可信的”。
例如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曹操,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。
他“宁愿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,从而显示出他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被害妄想。
他的所有行动均出于个人利益考虑,不论周围人与他的情感有多深,他们随时可能遭受伤害。
他在极力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同时,却也常常伤害他人。
深究其源,从而预防潜在问题。
常常我们会感受到,在与人初次接触时,彼此间的关系较为疏远,都会表现得较为礼貌,尽量展示自己最佳的一面。
然而,随着彼此间的了解加深,各自的缺点也开始显现出来。
在许多情侣关系中也是如此,起初双方都保持着矜持,但渐渐地,他们开始对对方感到厌烦,甚至开始讨厌对方,最终导致关系破裂。
三、人为何会自私
那么,人为何会变得自私呢?
人之所以会变得自私,其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性格的自私倾向并不是天生的,而是逐渐塑造的。
李玫瑾,一位知名心理学家,曾经分析过自私性格的成因。
她指出,
这种性格通常源于个体在童年时期过度的被照顾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家庭成员常常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,几乎不让孩子承担任何责任。
在一个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未完全发展成熟时,家长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可能会使他形成一种观念,即自己是宇宙的中心,一切都应以自己为中心转动。
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,一旦根深蒂固,即使孩子长大成人后接触到新的理念和思想,改变这种深植的自我中心态度也非常困难。
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在童年形成,即使是成年后的婚姻生活,这种观念也很难被改变。
看看那些从小被溺爱长大的孩子,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回报父母呢?
因此,在生活中,我们如何辨别这类人呢?
特别是在考虑结婚时。
建议去对方家中吃一顿饭,观察对方父母的行为;
如果其中一方完全不参与家务,不妨多考虑一下(不分男女)。不要怀有过度的理想主义,因为没有人能改变另一个人,除非那个人自己愿意改变。
此外,对那些喜欢溺爱孩子的家长,我在这里劝告一句:
适度让孩子经历一些困难,因为只有当他们感受到痛苦时,才能真正理解并体谅他人的痛苦。
孩子的自私程度是可以被塑造的,但成年人的自私性格则难以根本改变。
面对那些把利益放在首位的人,最好还是保持一定距离,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