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家阿德勒,对于自卑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。在他看来,自卑感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匮乏感。任何人都无一例外,包括家境富裕的孩子也会出现匮乏感。对于婴儿而言从力量、认知、情绪方面都存在不足,这种不足是引发个体自卑的主要原因。由于家庭教养模式的差异,个体对待匮乏感的态度会有所区别,因而自卑感程度也不一样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内心自卑的个体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,将会出现病态的心理补偿方式。这些方式尽管看上去让个体不那么自卑,但是仍然无法获得成长。
自卑的人,五种心理补偿方式
自我包装
所谓自我包装,指的是个体通过华丽的外表来掩饰内心自卑的方式。因为内心自卑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,所以通过外在的手段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。一旦个体选择通过自我包装的方式来获得补偿,那么个体就会变得爱慕虚荣。结果就是个体忽略自身原本的条件,盲目追求一种看上去很华丽的生活。通常情况下,这一方式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身上。对于成年人而言,通过自我包装的方式已经无法掩饰内心的自卑了,因为懂得人都懂。他们会用另外一种方式,来获得心理补偿。
自我控制
所谓的自我控制,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“无欲则刚”。自卑的原因是渴望同事物建立联系,如果控制自己不去同事物建立联系,那么个体就不会感到自卑。应用在现实中,个体可能不会有太大的理想或者目标,至少不会执着于追求什么样的生活。他们可能会显得十分洒脱不羁,目的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展现出野心来。他们也很难同他人建立情感关系,因为一旦发现自己离不开某人,那么必然会暴露出自卑的本质来。通过自我控制来获得心理补偿的人,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。
自我障碍
所谓自我障碍,指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之前,提前向大家预告自己可能会失败。他们提前准备了一些理由,目的是让自己的失败“理所当然”。他们并不渴望获得成功,只是想要“输得不那么狼狈”。他们的形式逻辑就是,宁愿体面的输也绝不狼狈地赢。自卑者的逻辑常常与其他人不太愿意,他们的行为动机并非获得成就,而是避免伤害、羞辱和耻笑。他们的关注点是自身最薄弱的地方,也就是自尊感。通过自我障碍的方式,获得了一种心理补偿,让他们能够“输得体面一点”。
内化与外化
对于自卑者而言,内化与外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理补偿方式:内化者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卸给自己;外化者则将失败的的责任推卸给别人。对于内化者而言,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自己,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,目的是在别人批评自己之前先批评自己。他们可以接受自我批评,却无法接受别人的批评。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,所以才把所有问题都推卸给自己。外化者则像个婴儿一样,以为把责任推卸给别人,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指责。无论哪种方式,都是通过心理补偿来缓解自卑的手段。
否定事物价值
有些自卑者会极力否定事物的价值,以此来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开脱。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,有些事情做不到是很正常的。可以对于自卑者而言,如果意识到自己做不到某件事,就无异于对自我的全盘否定。为了应对这种对自我的否定,他们实现否定事物的价值。事实上,他们是因为得不到才故意贬低事物价值的,就好像是:“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”。在他们的逻辑中,好像否定了他人的价值,或者否定了某个事物的价值,就能够掩饰内心的自卑一样。
自卑者应该如何调整自我?
接纳自我
自卑者应该学会全然接纳自我,包括接纳自卑的一面。个体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,可以通过努力试着追上别人。如果经过努力之后仍然存在差异,那么也不要过于自卑。因为人与人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的。你在这方面不如别人,他在另外的方面可能不如你。对于自己所擅长的部分,也不要过于张扬。你对自己擅长的东西有多自信,你对自己不足的地方也就有多自卑。只有客观地看待自我,才能够避免带有色眼镜看自己。如果你连自己平庸的一面都无法接受,还怎么指望别人会接受你呢?
不卑不亢的待人接物
自卑者待人接物要懂得不卑不亢,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对于自卑者而言,在与人交往中总觉得低人一等。这种心理来自于内心的匮乏感,但是不要用病态的方式来进行心理补偿。病态的补偿方式不仅达不到效果,而且让你失去了成长的机会。人只有接纳了自卑的一面,才会有成长的可能性。如果你对自己各方面都很自信,那么你怎么还有动力去提升自我呢?自卑者为了避免在社交中受到伤害,要学会保持同他人的界限感。也就是既不要过分迎合,也不要过分地排斥,保持一个合理的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