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人一旦通过幻想得到满足,就再也难以接受现实

发表于2024-06-17 14:58 657 次查看 6.6评分

幻想,是一种满足自我的手段。由于现实中的种种挫折,个体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。为了获得心理补偿,他们试图通过虚而不实的想象达到一种满足的状态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生活中遭受重大挫折的人,更容易沉浸在幻想之中。当我们提起幻想这个词的时候,许多人的理解都是负面的。其实,幻想是一种心理防御手段。身体出现问题的人,可以通过幻想来得到补偿;对于某些无法实现的梦想,通过幻想同样可以得到补偿。幻想的目的,只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而已。

沉浸在幻想中的人有什么表现?

好吃懒做

沉浸在幻想中的人,会变得好吃懒做,不安心工作甚至不再工作。由于长期沉浸在幻想中,让他们失去了行动力。只要发起一个行动,就会让他们感受到压力。在他们的逻辑中,恨不得自己拥有一些法力,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东西。因为不愿意做事,他们不得不压抑内心的种种需求。对于物质的需要,无一例外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。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,他们不得不限制自己的需求。他们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心理,走出舒适圈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。

白日做梦

沉浸在幻想中的人总是喜欢白日做梦,喜欢在幻想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。有时候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大侠,有时候幻想成超人。哪怕他们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普通人,他们的经历也会出奇地“幸运”。总而言之,只要他们有需要,就会根据需要来定制幻想中的角色。这一类人,由于现实中缺乏存在感,所以在幻想中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。通过幻想得到满足的人,也将再也难以接受现实。哪怕他们明明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,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这种生活方式。

在幻想中得到满足的人,将再也难以接受现实

缺乏内在力量

人一旦通过幻想得到满足,就会逐渐失去内在力量。原本一个人需要什么东西,就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来获取什么东西。可是如果他通过幻想就得到了满足,尽管这种满足只是一种心理体验,他们的内在驱动力就会大大减弱。人们内心的匮乏感,原本是驱动人们努力奋斗的一股力量。可是如果一个人沉浸在幻想中,这种匮乏感就会大大削弱。失去了原始的驱动力,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。我们通常把这种原始的驱动力,称之为热情。一个在幻想中得到满足的人,必然也将失去对生活的热情。

失去行动力

长期沉浸在幻想中的人,会变得敏感、脆弱,逐渐失去自我效能感。其结果就是,个体再也无力发起任何有意义的行动。对他们来说,任何现实中的行动都会让他们感受到挫败感。这种挫败感是不好受的,所以为了避免挫败感的袭来,他们就会避免发起任何行动。他们的情感逻辑就是,只要自己什么都不做就不会失败。他们形成了一系列扭曲的认知、信念,来支撑起自我的存在。除非保证一件事情必然会成功,否则他们会逃避任何有可能面临失败的事情。

产生依赖心理

沉浸在幻想中的人,会对虚幻的世界产生依赖心理。这种依赖心理越强,他们也就越难以接受现实,别人也就再也无法改变他们。尽管幻想是假的,可是心理体验却是真实的,所以他们无法分清楚现实与幻想。有些人在生活中经历过重大失败,于是试图通过幻想来得到心理补偿。可是尽管他们明知道自己的状态,却无力改变现状,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任何新的方式来替代幻想。依赖心理会导致个体产生更严重的惰性心理,这意味着幻想必然会让个体更加难以接纳现实。

沉浸在幻想中的人,如何改变自我?

培养内在力量

沉浸在幻想中的人,因为内心过于脆弱,所以没有什么力量来应对外界压力。只有先培养内在力量,才能够改变现状。通过自律的方式,能够让个体更快的产生内在力量。试着安排一周的计划,每天几点起床、几点吃饭、几点休息。慢慢地将这个计划丰富起来,让自己的行为更加有规律。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自控力,有了自控力人就会变好起来。不需要你做多么难的事情,只需要坚持做有规律的事情,你就会产生一股内在力量。尽管这股力量很薄弱,但是这是一切好的变化的开始。

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

当你有了一定的自控力之后,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比如学习一些有利于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东西,培养一两件兴趣爱好陶冶情操。不要为了急于证明自己,而给自己设立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。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循序渐进地来。人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,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。做任何事都不要心急,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进行。当你对自己更加自信的时候,再来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,这个时候你有了一定的积累,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了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