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对于外界的感受,往往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敏感。对孩子而言,由于对世界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,所以他们想要的东西真的不多。可是如果孩子的基本需求无法满足,内心就会陷入孤独之中。在孩子眼中,父母是自己的主要支持力量。如果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,那么孩子就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。长大后这类人会变得特别要强,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,不愿意求助别人。他们潜意识里不相信会有人支持自己,所以也干脆不求任何人的帮助。孤独,也将伴随他们一生。
父母教养对孩子孤独感的影响
与事物建立联系是人类的本能,可是你会发现有太多人不合群,究其原因与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。孩子最初能够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,如果这些人无法给他们一种亲近的感觉,那么长大后他们也很难信任他人。最初,孩子想要跟家人建立联系,可是家人因为诸多原因不愿意或者没时间跟孩子建立过多的联系。这让孩子感到被抛弃的感觉,久而久之就会疏远他人,内心也会越来越孤独。他们在初次与人交往时遭受重大挫折,将来长大后也很难信任他人。
良好的教育需要长期的投入,可是因为诸多原因,父母并没有这么多时间、精力、成本来投入到教育中。这就意味着无法满足需求的孩子,必然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孤独而造成的。对于孩子而言,浑身充满了力量。如果这股力量不能释放出来,就会转向内心世界。孩子就会变得胡思乱想,就会产生内耗。孩子想要跟父母家人建立联系,就是在释放内在力量的过程。可是这个过程遭到父母的拒绝,孩子只能将兴趣点转向内在。
父母的五种教养方式,让孩子变得孤独
没有充足时间陪伴
对父母而言,他们只会花时间来陪伴不会走路的孩子、生了病的孩子。他们绝不会花时间去陪伴,那些能跑能跳、能说能笑的孩子。父母想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条件,于是拼命的工作。在这种教养逻辑下,父母几乎没有时间来陪孩子。孩子不会理解父母,父母也不会理解孩子,彼此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。其结果就是,孩子在大部分时间都要面对自己,只能跟自己玩,跟自己说话。慢慢地,他们变得内向、敏感,开始压抑内心想要同他人建立联系的冲动,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可能会很忙,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。
没有深度的情感交流
因为大部分家庭条件有限,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,所以他们只能关注到眼睛看得见的东西。对于眼睛看不见的地方,父母通常都会置若罔闻。有些父母也会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,于是也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。可是在他们的认知中,陪伴孩子就是跟孩子傻傻地坐在一起,什么都不做。其实,陪伴孩子只是最基础的教育方式。想要培养心智健全的孩子,还需要进行深度的情感交流。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、脆弱的,父母要经常询问孩子的内心感受。要时刻保持情感沟通的渠道,并且让孩子学会情感交流。
无法解决孩子实际问题
对孩子而言,如果父母无法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,即便有更多的陪伴也会感到孤独。比如,孩子遇到学业问题,父母不仅无法帮助自己,而且只知道催促孩子好好学习,就会让孩子感到孤独。站在孩子的逻辑来思考就是,不仅自己要赤手空拳上战场,而且背后时刻有人盯着自己。这种感觉就会让孩子感到孤独,他们长期得不到支持,就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。对父母来说,要真正解决孩子切实关心的问题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催着孩子自己做事。
无缘无故地打骂
孩子遭受父母无缘无故地打骂,是内心最为孤独的时候。对孩子而言他们信任父母,可是父母却伤害了自己,他们内心对父母感到失望。在一个家庭中,如果无法给孩子营造安全感,那么孩子潜意识里也不会有家庭的观念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内心也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越来越孤独。他们不得不用疏远他人的方式,来给自己营造安全感。他们不是不愿意交朋友,而是害怕朋友会伤害自己。他们的情感已经不知道要交托给谁,似乎只能相信自己了。
过度的掌控
父母过度地掌控孩子,会让孩子觉得孤独。对于父母来说,想要降低教育成本就要让孩子听话,让孩子无条件服从父母。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,支持自己的行动、支持自己的想法。两种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的结果就是,孩子的行动、想法一再受到父母的打压,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的孤独。他们原本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,可是自己的兴趣和热情不断被父母浇灭,就会逐渐变得内化。这样的孩子就会通过幻想来获得心理补偿,也就会越来越内向、孤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