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惰性,那就是通过依附于他人来获得满足。这种行为模式跟婴儿很像,所以人们认为那些过于依赖他人的人是幼稚的。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,这些幼稚的、心智不健全的人有这样一种倾向,那就是渴望他人来支配自己的生活。这些人希望别人来照顾自己,并且对自己负责。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?可以不用自己思考问题,也不用承受任何压力。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不要自己亲力亲为。可以避免受到指责,哪怕犯了错也会有人替自己负责。
病态依赖心理的成因
家庭原因
在有些家庭中,父母基于爱或者掌控欲的目的而过度的保护孩子。其结果就是,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来负责。这样的父母总是在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种种需求,变相地鼓励孩子对自己产生依赖。他们会给孩子灌输危机意识,让孩子对外界感到害怕,进而不得不寻求父母的保护。一旦父母离开自己,他们就会因为分离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。这样对孩子很难获得必要的生活技巧和信心来做出决策、形成责任感以及表达反对意见。他们长大后,不得不依附于某人,否则就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心理。
认知原因
依赖型人格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,认为自己缺乏能力,并且深深地感到自己是无助的。这种无助感仍然起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,最初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,可是父母根本没把孩子的事情放在心上。这些孩子长大后遇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,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求助谁。他们缺乏成功的经验,一方面因为惰性不愿意过多地思考,一方面因为自负害怕失败不愿尝试,另一方面对他人产生了依赖。因为这些原因,他们缺乏自信力,不认为自己可以独自应对挑战。
依赖人格的病态逻辑
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负责
对于依赖型人格而言,他们内心脆弱、敏感,害怕承担责任,所以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负责。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,无限制地压抑内心真实的自我。事实上他们从小就不知道自我是谁,任何与自我相关的想法和信念,都会视为对父母的一种背叛。他们一旦产生自我的想法,就会感到内疚。长大之后他们也会因为一些自我的想法,感到内疚。只有将自己完全寄托给某个人,他们才能够心安理得地生活,心安理得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认为自己需要被无条件地照顾
依赖型的认知思维中,认为自己需要被无条件地照顾。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,如果没有人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,他们几乎没办法生活下去。他们觉得无论自己脾气好坏,都应该被他人无条件地接受。他们觉得别人照顾自己,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他们所理解的人际关系,更像是父母同子女之间的关系一样,彼此之间好像还存在一条无形的脐带。几乎很少人能够忍受这种依赖型人格,因为跟他们相处就好像是在带孩子一样。事实上,无论何种关系都应该给彼此一定的空间和距离,可是依赖型人格不明白这一点。
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
通常依赖型人格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,所以值得别人的照顾。事实上,依赖型人格什么都没做。对依赖型人格而言,他们觉得自己是关系中的受伤者,别人必须来保护自己。依赖型人格想方设法的将对方拴在自己身边,甚至会颠倒黑白让对产生愧疚感。对于依赖型人格而言,他们更渴望建立一种亲密关系,而不仅仅是普通的朋友关系。他们需要更多的安全感,以及更多的借口将关系固化下来。他们为了维持一段关系,会花大力气来表达自己付出了很多,而你必须来报答他们。
如何摆脱依赖心理?
学会对自己负责
想要摆脱依赖心理,就应该学会对自己负责。过去的事情不谈,从现在开始你做的每一个决定,无论成功与否你都要学会自己负责。对自己负责就是要你清醒地意识到,你所面临的所有处境都是你一手造成的,与别人没有关系。因此,你必然要谨慎地下每一个决定,必须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,而绝不是交托给任何人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,没有人有义务照顾你。任何一段关系都是有一定尺度和界限的,超越了这个尺度和界限,关系就会变得扭曲。
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
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,要学着探索自我、发现自我。依赖型人格因为需要依附于他人的原因,会极力压抑自我的想法和感受。长期对自我压抑的结果就是,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什么。只有学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,才能逐渐找回自己。这个过程是困难的,但是只要坚持做下去,你就会获得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。凭借这股力量,你不需要依赖任何人,你可以成就你自己。当你获得独自生活的能力时,你会发现自己的弱点也消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