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李煜两首词,离愁别恨,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

发表于2024-06-17 13:30 618 次查看 6.6评分

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,但是他是一个好的词人。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里说,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,感慨遂深,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。这是对李煜词的高度评价,肯定了他在词坛上的重要地位。

李煜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词,不能因为他是亡国之君,就否定他词作的成就。下面我们就来简单欣赏李煜两首最著名的诗词。首先来欣赏他的绝命词《虞美人》。

七月七日是乞巧节,恰巧这一天也是李煜的生日。他在俘虏的寓所让歌妓演奏曲子,吟唱他新写的《虞美人》。由于声音太大,惊动了宋太宗赵光义。赵光义大怒,派弟弟秦王赵廷美赐毒药酒毒死了李煜。

《虞美人》

春花秋月何时了,往事知多少。

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
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词作的主旨是一个愁字。昔日高高在上的南唐君主,现在是赵宋手里的囚徒,有无限的悔恨和痛楚,但是有苦也无处诉说。此词突出地用了对比的手法,以问答的形式,一问一答,写出词人自己薄命君王的亡国之痛。

词的上片用“春花秋月”与“往事”对比,问得突兀,答得含糊。词人自投降宋朝以来,心里就有无限的羞愧,对故国人生已经失去希望。既然昔日的繁华落幕,什么都化作了虚无,所以眼前的如此良宵美景,也觉得多余。

现如今囚禁在这个小楼里,还哪里有尊严,哪里有自由,一转眼就几度东风了。记得这应是归宋后的第三年了,夜深人静,明月在天,倚栏而望,三年前的那个南唐,你还可好。

下片“雕栏玉砌应犹在”,这只是想象中的样子。那些在栏边砌下曾经歌舞流连、通宵达旦的人,那些子民,现在大概都苍老了容颜,变得憔悴茫然。

最后,无限的忧愁化成一江春水,浩浩东流。“问君能有几多愁”,问得急切幽愤,苍天可鉴。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答得汪洋姿势,无穷无尽。全词到此走向高潮,以一个愁字作结,有如滚滚长江东逝水,波涛汹涌,连绵不绝。

有人说,最美丽的诗歌是用血写成的,读出来的都是眼泪。毫无疑问,李煜的词应当属于此类。他以自己的赤子之心,完成了从帝王到词人的蜕变,给我国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。

这一句想象力如此丰富,注定要成为千古名句。用“一江春水”来形容愁绪,把愁字写得如此形象,如此浩大,如此捉摸不定,这就是名句的魅力。

这个名句对后来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模仿之作较多。如李清照写愁,她就有“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。只不过李煜的愁随水飘逝,而李清照的愁被搬到了船上,把船压得摇摇欲坠。

让我们再来看看李煜的《浪淘沙令》,听他以另一种方式说愁。

《浪淘沙令》

帘外雨潺潺,春意阑珊。

罗衾不耐五更寒。

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。

独自莫凭栏,无限江山。

别时容易见时难。

流水落花春去也,天上人间。

这首词和上面一首不同,他写的是春天的雨夜,乍冷还寒,被褥都盖不暖和。只有在依稀的梦里,才能享有一点欢乐。最要命的还不只在外表的寒冷,而是在内心里打着寒战,那把亡国之君的刀子,就插在他的心坎上。

不要去凭栏了,不但看不到那昔日的江山,还会引起无限的伤感。身在汴京,心在金陵,这是人世间最痛苦的别离。

从天上降到人间,如今做了阶下囚,一切都无可挽回,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。可悲可叹,流水落花春去也,词人在此暗示出自己的一生即将结束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