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参诗赠左拾遗,原来穷困潦倒的杜甫,曾经也有威武的时候

发表于2024-06-17 13:17 533 次查看 6.6评分

岑参我们都很熟悉,他曾经两次在边塞任职,擅长边塞诗,被人们称为边塞诗人。他写风雪的诗歌名句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可以说是脍炙人口。

而且岑参和杜甫还是同事,也是诗友。唐肃宗至德二年即757年,杜甫投奔凤翔,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。岑参则早于杜甫一年东归,被任命为右补阙。

两人都是谏官,中间隔着大殿。杜甫属于门下省,在大殿左边。岑参属于中书省,在右边办公。岑参和杜甫757和758两年同朝为官,在这期间两人还有诗歌唱和。

人们认为杜甫很穷困,实际上杜甫是书香门第,官宦世家,青少年时家庭条件还可以。而这两个年头在朝为官还算威武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岑参写给杜甫的诗歌。

《寄左省杜拾遗》岑参

联步趋丹陛,分曹限紫微。

晓随天仗入,暮惹御香归。

白发悲花落,青云羡鸟飞。

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。

诗歌首联“联步趋丹陛,分曹限紫微”,写岑参和杜甫同朝为官比邻而居的背景。他们二人并肩同行,踏上红色的台阶,一起去上朝。

二人的办公地点是分开的,“分曹”就是官署分开两边。可以说是邻居,中间只是隔了一个殿庑。皇上居中间,古人称紫微星垣。

同步上朝,分署办公。“丹陛”,指大殿的红色石阶。诗歌这里写出了皇宫的庄严肃穆和威武繁华,二人当时服务于皇上左右,诗歌里透露出一份自豪。

接着颔联“晓随天仗入,暮惹御香归”,具体写日复一日上朝下朝的情形。早晨天刚放亮就随着皇上的仪仗队入朝,晚上带着一身的炉香味道下班回家。

早晨有威武雄壮的仪仗队的夹道迎送,办公的时候官署香炉里又点燃着熏香,芬芳缭绕。在这里上班既舒适,又有面子。“御香”指皇家的熏香。

但是诗歌只写了一天的早晚,没有具体写到中间办理政务的事情。这样一天一天地重复,也不免有点单调无聊。

后面颈联“白发悲花落,青云羡鸟飞”,写二人对朝中生活的感受。这样困在皇宫里上班,不能自由活动,不能外出散步。时间难熬,光阴荏苒,人的头发都变白了。

抬头朝着天空望去,只见鸟雀在高处飞翔。想到自己寸步难移,心里对鸟雀的自由自在、远走高飞,感到由衷的羡慕。

诗句中悲“悲”和“羡”二字,是能愿动词,表示心理活动,表达了对朝中这种拘谨封闭单调乏味生活的厌倦和不满。

最后尾联“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”,写二人清闲憋闷的原因。他们一个是拾遗,一个是补阙,本来是发现问题,查漏补缺,规谏皇上并为皇上提供合理化建议的。

但是国政兴旺,皇上圣明,一切都很顺利圆满,没有过失。所以二人上班没有发现问题,提不出劝谏意见,因此没有事情要做,感觉闲得无聊。

这里“无阙事”,就是指的没有过失。从字面来看,是在赞扬朝廷,粉饰太平。实际上是在讽刺朝廷死气沉沉,无所作为,他们听不得谏官的意见。

安史之乱以后,江山萧条,百姓困苦,急需励精图治,恢复元气。但朝廷上下四平八稳,无所事事,臣子们坐班也是徒有形式。这些对于曾经是边塞官员的岑参和忧思百结的杜甫来说,都是难以忍受的。

总的来说,岑参这首寄赠杜甫的诗歌,表面上是在炫耀二人职业的体面威武,歌颂朝廷的圣明。实际上用的是曲笔,是在讽刺现实,抒发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双重感慨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