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敏感的人需注意,这7种行为是在伤害你自己

发表于2024-06-17 12:54 653 次查看 6.6评分

内心敏感的人总是很容易受到伤害,却常常被人误解想得太多,或者太过于矫情。心理学中敏感分为两种类型:一种是情绪敏感;一种是认知敏感。所谓情绪敏感,指的是个体对于情绪的感受比常人更加敏锐,他们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比他人反应更为强烈;所谓认知敏感,指的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、认知、态度,而极力排斥与之相反的信念、认知和态度。心理学家总结了敏感型人格的7种行为模式,这些模式其实是在伤害自己。只有放弃这些行为模式,才会变得更加坚强。

7种伤害自己的行为

后悔:无法接纳某一结果

许多人都体验过后悔心理,对于过去的决策感到后悔莫及,其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不负责。一个人既然做出了一个决定,那么无论这个决定会产生何种结果,对个体而言都应该接受。可是人性是这样的,人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,都本能地认为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。正是这种预先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,导致个体产生后悔心理。一个人沉浸在后悔之中,就会形成更加固执的思维。他会在下次决策时更加小心,更加期待获得好的结果。个体一直无法接纳糟糕的结果,就会陷入恶性循环,对自我是一种伤害。

内疚:良知的扭曲

人们只会因为过去的错事而感到内疚,却很少会因为当前做的错事而感到内疚。这是因为,人们总有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当前的行为辩护。从良知层面来讲,这无疑是一种扭曲。感到内疚的人并不是真的在反思自己,而是在通过这种折磨自己的方式,补偿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。沉浸在内疚中的人,几乎把惩罚自己当作了一种自我保护。他们的逻辑就是,我已经很难过了,你们就不要指责我了。可是这种内疚,无疑是对自我的伤害,是对意志的摧残。

贬抑:屈从他人、接受惩罚

顺从型人格会有自我贬抑倾向,他们极力压抑真实的自我,从而无限度地顺从他人。其结果就是,他们会感到迷茫和困惑,会感到心力交瘁,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他们在长期地迎合他人的过程中,已经失去了自我。当他们与不同的依赖对象相处时,会产生心理错乱,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体系都是不一样的。他们需要在不同对象之间,切换不同的顺应模式。为了迎合他人,在他们潜意识里可能已经形成多重人格。长此以往,多重人格之间会产生矛盾,进而伤害个体。

怀疑:对世界观的否定

个体的生存需要的是确定感和信任,而怀疑则会摧毁个体的确定感和信任。有些人看上去疯疯癫癫的,这就是因为过度怀疑所导致的。当你怀疑他人时,你会担心自己受到他人的伤害,慢慢地失去对他人的信任。到最后你会将自己封闭起来,再也没有任何勇气迎接生活的挑战。对自我怀疑的人,会失去自信心,消磨意志力,慢慢变得颓废。个体在怀疑世界的时候,对于世界观是一种摧毁。个体会迷失在茫茫宇宙之中,陷入一种疯疯癫癫的状态。在怀疑型人格的意识里,已经无法接纳任何事物了。

偏执:跟自己较劲儿

偏执属于个体的认知成分,其实就是跟自己较劲儿。不知道个体从哪里总结的经验,形成了一种认知。按照这一认知在某些时候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还是可以的。可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,他们仍然按照固有的认知思维行事,却总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。他们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,却还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行事。这样的人就是在伤害自己,他们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什么会错。当个体再也没有力气跟自己较劲儿的时候,几乎也就对自己失去了所有希望。

设限:害怕失败而拒绝迎接挑战

自我设限的人,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迎接挑战。他们内心的自尊心太强,害怕因为失败而出丑。可是每个人都有对本能需求的冲动,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每个人都要不断发展自己,迎接新的挑战。对于自我设限的人来讲,他们不得不压抑内心的需求。这种感觉是痛苦的,一方面内心渴望满足某些需求,另一方面他们害怕在新的挑战中失败。这种矛盾在内心不断折磨自己,伤害自己,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内耗。只有当个体允许自己失败的时候,才能够真正找到自己。

消极:对现实的退缩和逃避

经历了一连串失败的人,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念头。在他们看来,他们经历的这些失败就是现实,于是把现实视为对成长的阻碍。事实上,他们所看到的现实,只是现实的一部分。他们把过去的现实当作现在的现实,把部分现实当作全部现实,把现在的现实当作未来的现实。由于对现实的错误理解,他们产生了对现实的不合理信念。这些消极的念头对个体的成长是一种摧毁,他们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现实,自己再也没有勇气和魄力迎接任何生活的挑战。长此以往,他们的这一生也将一事无成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