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,在社交中到底有多卑微?

发表于2024-06-16 14:13 631 次查看 6.6评分

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

认知上的“穷”与无助感

心理学家认为,环境对人格的塑造是难以改变的。这意味着,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,尽管在条件上可能会得到改变,但是在认知、情感和意志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。其中,贫困家庭中的父母掌握的生产资料是有限的,他们要么一年四季种庄稼,要么远赴他乡打工。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庄稼上,但凡出现天气反常,这一年也就白干了。在这种环境下,孩子会产生认知局限性。遇到困难也更容易感到无助,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能改变这一切。

情感上的“穷”与缺爱

贫困家庭中的父母,几乎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种地、劳作上面,根本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。其结果就是,导致孩子缺乏爱的呵护、缺乏情感的付出与回报。他们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自私,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爱来分享给别人。他们很难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:既不敢主动寻求建立一段关系,也不敢主动切断一段关系。他们情感上的匮乏感,导致迫切想要得到他人的爱。他们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沙漠一样,要吸干你身上的所有水分一样。跟这样的人相处,很难不会感到疲惫。

见识上的“穷”与固执

贫困家庭中的父母自身见识少,能够教给孩子的东西也极其有限。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下,他们缺少见识,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差,容易形成刻板思维和固执己见的性格。他们把没有见过的东西当做不存在的东西,他们把没有听过的想法和信念当做错误的。长期在一种匮乏的环境下,他们变得越来越固执。当他们进入到新的环境中的时候,会出现认知、情感上面的矛盾。他们原先没有见过的、不能理解的、不能接受的想法,在他人那里都变得如此正常。这也让他们感到十分的卑微,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。

贫困家庭出来的孩子,独特的卑微行为模式

不敢主动选择一段关系

内心卑微的人从来不敢主动选择一段关系,他们不敢跟脾气相投的人建立友谊,不敢跟喜欢的人表白。他们也不敢跟讨厌的人断交,也不敢表露内心对他人的敌意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无论哪一种做法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力量。在长期贫困的环境下,人的想法和情感都变得过于被动。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感觉,这种感觉让他们失去了活泼的个性。他们总是谨小慎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,生怕出现一点点错误。面对喜欢的人,只敢在心里面默默地喜欢对方,从来不敢主动表白。

不敢有太多自己的想法

内心卑微的人通常总是迎合别人,很少暴露自己的想法。他们迎合别人只是为了保护自己,区别于依赖型人格,不会对他人有过多的依赖。内心卑微的人不愿意跟任何人发生矛盾,所以才会迎合别人的观点。内心卑微的人有很强的独立性,他们不会依赖任何人。他们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,所以内心得不到滋养,缺乏强大的力量。他们内心敏感、脆弱,总是逃避任何可能的伤害。在他们的世界观里,自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。他们宁愿自己是透明的状态,不被任何人注意到。

不敢多吃多拿

内心卑微的人在跟大家聚餐的时候,从来不敢多吃多拿,所有的好东西一定要别人先用。好东西先紧着别人用,自己永远是最差的那个。他们给人的印象是觉得自己可能不配多吃多拿,不配用好东西。但是很少有人明白,这是他们交朋友的一种方式。当他们认同一个人的时候,就会愿意把好东西留给对方。他们觉得自己本身没有值得拿出来给朋友的东西,所以每次遇到好事就会先想着朋友。他们对人好的方式显得质朴、单纯、真诚,丝毫没有任何掩饰的样子。

别人有事主动帮,自己有事不好意思开口

内心卑微的人只要把你当做朋友,就会主动帮你的忙。当然,虽然他们帮不了你太大的忙,但是却总是很积极地来帮助你。可是当他们自己有事儿的时候,从来不好意思开口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自己的小事不值得麻烦朋友。他们害怕自己亏欠别人,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。他们对人的原则就是,自己可以吃点亏,但是绝不能委屈了朋友。他们不想欠别人,并不是为了和别人划清界限,而是骨子里的自卑感、面子薄,自尊心强导致的。他们真心把你当朋友,反而会跟你特别客气。

被人欺负了只能忍气吞声

内心卑微的人被人欺负了,只能够忍气吞声。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妥协的倾向,无论遇到任何阻碍,他们总是无限度地妥协。有时候人们把他们称之为老好人,明明自己受欺负了,朋友想替他们出头,他们自己却说算了。他们忍气吞声的原因,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犯错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只要能够避免伤害、避免犯错,自己就可以无底线地退让、妥协。他们常常会说,自己没有本事跟他们抗衡,只能忍气吞声。其实,他们没有学会用成年人的方式保护自己,仍然停留在童年时期那个贫困的家庭模式中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