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越想要逃避伤害,反而越没有安全感?

发表于2024-06-16 14:10 653 次查看 6.6评分

大家可能看过这样一个漫画:大概是一个小女孩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,在周围砌起了好几道墙,可是她仍然没有安全感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过度的自我保护不仅不会增加安全感,反而会让个体越来越脆弱。同样的,如果个体过于依赖外界给予的安全感,那么他同样会变得越来越脆弱。因为依赖的开始,就是走向脆弱的标志。与安全感有关的因素有信任、力量、勇气、智慧以及卓越等等,想要真正获得安全感,就要积极培养内在的正向情感,否则你很难走出自己。

过度的自我保护

逃避关系

缺乏安全感的人大都因为在过去受到过伤害,可能是在学校期间、工作期间,也可能是在任何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。他们在关系中受到忽视、嘲笑、辱骂,甚至是其他更严重的情况。基于过去的不愉快体验,让他们对关系感到失望。他们认为自己不会遇到好人,或者说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好人。为了避免伤害,他们逃避着所有的关系。渐渐地失去了朋友,就连恋爱也没有勇气了。这就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,因为你虽然避免了伤害,但是你却付出了更大的代价,而且你内心的安全感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。

强迫预案

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强迫自己设定各种备选方案,以此来应对自己可能出现的一点点失误。病态般地追求一份滴水不漏的计划,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结果。比如:有些人会反复检查门锁;有些人在家里面准备各种应急物品;有些人热衷于保险;有些人热衷于保持身材。他们无一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号:我不可以犯错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哪怕犯一点点错都可能带给他极大的焦虑和心理压力。为此,他们不惜花大量时间用在避免自己出错上。其结果可想而知,强迫思维或者强迫行为都不会增加任何安全感。

如何获得真正的安全感?

寻求支持

支持的力量可以给个体带来真实的安全感,个体确信自己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都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。支持的力量包括父母、家人的支持,包括社会的支持(法律),还有朋友的支持。有些支持是无条件的,比如父母和家人对你的支持,还是社会方面的支持,只要你需要就可以找他们,他们会保护你。无论遇到任何问题,你只要确信自己是受保护的就行了。朋友方面的支持是比较快捷的、直接的,但是需要经营。人与人交往,首先要学会信任别人,其次还要主动关心别人,最后才有可能得到朋友的支持和帮助。

接纳自我

没有人不会犯错,不要强迫自己追求完美,要学会无条件接纳自我。无条件接纳自我,就是接纳自己的身体,无论是胖还是瘦;接纳自己的智慧,无论聪明还是愚钝;接纳自己的存在价值,无论是优秀还是平庸。缺乏安全感的人,因为夸大了事情的后果,所以引发了过度的担忧和焦虑,从而导致过度的自我保护行为。可是试着多犯几次错,让自己体验犯错的后果。反复经历几次之后你会发现,哪怕自己犯了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在心理学中,这个方法叫做系统脱敏法。

认清现实

缺乏安全感的人凭感觉形式,对世界的理解也都是偏重感觉。他们重视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现实,导致无法认清现实。他们把现实视为对自己的威胁,总觉得自己受到排挤和伤害。只有用理性的、客观的方式来理解现实,才能够提升安全感。安全感的一大内涵就是确定感,确定感来自于对现实的理解。现实就是你眼睛看得见的,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,而不是你脑海里想象的东西。要避免用过去的现实当作现在的现实,把现在的现实当作未来的现实,把部分现实当作全部现实。把精力放在现实发生的事情上,少一些自我感觉,你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提升。

培养力量

安全感来自两方面,一方面是确定感,一方面是可控感。正如上面提到的,确定感是对现实的理解,而不是感觉。可控感是确信自己通过一些行为,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的感觉。但是需要注意,想要获得这种可控感,需要个体拥有一定的内在力量。就好像是小孩子无法提起一桶水一样,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力量。成年人想要获得可控感,同样需要培养内在力量。这些力量包括:勇气、乐观、积极、智慧、魄力、仁慈、卓越等等。你的内在力量越强大,你对生活的掌控力也就越强,你内心的安全感也就越高。

暴露弱点

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脆弱,于是想方设法地保护自己,然而却适得其反。这是因为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,那就是挑战看上去很强大的东西,保护看上去很弱小的东西。如果你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,给人一种很强大的感觉,自然就会招来一些人的挑战。有一个故事,学校里的大门原先是铁质的,但是总是被学生踢坏。后来换成了玻璃门,再也没有坏过。想要获得安全感,没必要将自己裹在铠甲里。适当地暴露自身弱点,一眼就让人觉得很脆弱的样子,就不会有人伤害你了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