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很无助?该如何摆脱无助感?

发表于2024-06-16 12:58 633 次查看 6.6评分

无助感的表现

认为改变不了现实

当个体陷入一种无助感的时候,对于现实的建构会局限在问题之中。个体会觉得自己的遭遇就是现实,并且认为无法改变这种现实。他们甚至会沉浸在一种宿命论之中,认为自己的命运本该如此,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。其结果就是个体放弃所有的努力,去顺应他们所理解的命运。无助感有些来自于自己经历的部分现实,有些来自于别人经历的部分现实。个体把一部分现实当作全部的现实,就会产生刻板思维,就会形成深深地无助感。失败者往往更容易与失败者产生共情,而共情的结果就是陷入深深地无助之中。

看不到希望

当个体陷入无助感的时候,因为整个人被负面的情绪所掌控,认知就会出现极大的偏见。他们看不到改变的一丝希望,就好像是伸手要去抓一样东西,可是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抓不住的感觉。他们也会试图分析问题,可是被情绪掌控的结果就是,分析来分析去发现自己越来越无能为力。当个体深陷一个处境的时候,不由自主地会有放弃的想法,这种想法也导致个体看不到希望。希望是个体的基本动力,失去希望也就失去了个体的前进动力。这种感觉就好像是,我努力改变自己,可是我发现再怎么努力发现自己并没有一点改变。

深深的无力感

陷入无助感的个体,会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。深陷困境中的人们,心里面想要走出困境,可是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。这种力量通常是勇气、魄力、乐观、积极、仁慈、智慧等等,缺乏这些力量的人很难走出困境。无力感让个体在困境面前觉得势单力薄,力量的悬殊让个体产生恐惧感。个体产生无力感的原因是,长期的情绪内耗。这种感觉就好像是:一个力大无穷的人,左手跟右手互相搏斗,其结果就是加倍消耗自己的体力。如果能把这股力量引导出来,更多地关注到现实,就会少很多无力感。

如何改变无助感?

以问题为中心

当一个人深陷困境中的时候,因为受到情绪的困扰,所以很难看清现实。人们总是说,事情没发生在你身上,你作为一个看客自然不着急。其实,无论事情发生在谁身上,都不应该着急。因为你内心越着急,你也就越难以看清真相。这个时候,你要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。通过深呼吸的方式,尽可能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。然后以问题为中心,分析问题的本质。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,只要你的情绪足够稳定,那么你的头脑就会足够清醒,也就更容易看清问题。

寻求成功案例

失败者更容易同失败者产生共情,其结果就是彼此都深陷无助感之中。这种因为同其他人共情而产生的无助感,也可以称之为习得性无助。之所以会跟失败者产生共情,是因为人们发现别人跟自己一样失败,就会减少对自己的责备感。所谓失败者抱团取暖,就是比比谁更惨,然后寻找一点慰藉。想要改变无助感,就要寻找成功案例。尽可能寻找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案例,看一下别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。积累成功的经验,本身就会消除自身的无力感。

分析可控因素

无论遭遇什么问题,一定是有原因的。而且这些原因,也不一定全是不可控的。比如:表白失败,存在着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。不可控因素是彼此的家境条件、气质、学识、脾气等等;可控因素是对情感的投入、对爱的表达形式以及对对方的理解程度等等。有些因素我们不可控,但是我们可以寻找可控的因素。把这些可控因素作为突破口,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无助感就是因为找不到可控因素,所以觉得自己有力气使不上,或者有力气不知道该往哪里使。

抓住控制点

打蛇打七寸,分析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。仍然是在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下,分析问题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。有时候在亲密关系中,对方看你怎么都不顺眼,无论你做什么都要指责你。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真的做错了,你试图改变自己,为了讨好对方无限度地迎合对方。其实,冷静分析一下问题的本质,你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表明。主要矛盾是对方已经不爱你了,主要方面就是你已经失去吸引力了。既然如此,倒不如直截了当围绕核心问题解决矛盾,不要为难彼此。

建立新的归因方式

陷入无助感中的个体,因为错误的归因方式,导致缺乏自我效能感。错误的归因方式是:认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;认为没有人帮助自己,没有值得依赖的人;认为自己生来命运坎坷。想要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,就应该培养积极的信念:要相信自己可以凭借努力,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。要客观看待自己的需求,不要妄想一步登天;要接纳所有的结果,不一定非得成功。要敢于直面问题,擅长解决问题,遇到问题不要逃避、不要退缩。接纳失败和自暴自弃的区别就是:前者可以允许自己在某方面的失败,但是不影响其他方面的成就;后者因为一点点挫折和问题,导致了整个人生的失败感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