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们潜意识里,储存着对环境的本能敌意。因为每个人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安全感,所以对于外界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东西特别敏感。当个体出现敌意的时候,就会本能地提高警惕,小心翼翼的行事。可是如果个体将敌意转向内在,就会让个体觉得特别压抑。总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,总期待着世界能够为自己改变,可是他们自己却不想做任何事努力。因为只要付出努力,就会让他们感到挫败感。他们似乎觉得存在这样一种现实,那就是自己在各方面都符合这个现实的要求,而不需要任何努力。
对外界的敌意是如何产生的?
需求未满足
个体对外界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就会产生敌意。在父母身边的时候,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不能满足,就会对父母产生敌意;在社交中,当个体被心里面在乎的人忽视后,就会产生敌意。这种感觉就是:我这么优秀,你却把我当成了空气,你没有看到我的价值,我很生气。当你在乎的人,没有按照你期待的那样行事时,你就会产生敌意。一个人最基础的自尊心来自存在感,也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。如果我站在你面前,而你却没有关注我,我就会很没自尊心。
病态的竞争
个体之所以会产生敌意,还存在病态竞争的情况。当一个人在众人面前抢了你的风头,你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敌意。不仅对抢风头的人产生敌意,而且你对身边无辜的人也会产生敌意,你会怪他们没有眼光。人们会本能地嫉妒跟自己品质差不多的人,因为同质化的东西自然就会产生内卷。原本这个人不在的时候,你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当这个人来的时候,同你产生了一种竞争关系。如果你内心无法接纳这种情况,就会产生心理扭曲,自然而然就会对他人产生敌意。
内心压抑是因为敌意转向内在
害怕被报复
当你心里面恨一个人的时候,同时也会产生另外一种倾向,那就是压抑这种恨意。因为当你表露出对某人的敌意时,你很清楚会得到对方的报复。个体的压抑感,就是因为敌意转向内部造成的。这种情况可以从小孩身上发现:他们内心不满父母的一些行为,但是不敢暴露对父母的敌意,因为害怕被抛弃。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内向,不爱说话、也不爱袒露心事儿。他们极力压抑内心的敌意,害怕遭到报复。可是越是这样做,他们也就越矛盾,压抑感也就越强烈。
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
因为个体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,所以将敌意转向内部。当他们对某人产生敌意之后,因为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所以在内心产生诸多情绪。心理学家认为,人们内心的压抑感,来自于未完全释放的情感。简单来说,心里面爱一个人不敢说,恨一个人也不敢说,总是憋在心里就会感到压抑感。因为他们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,所以无法完全释放内心的情感。他们的生活状态是被动的、畏畏缩缩的,不自然、不舒展的。他们总是做得少,想得多,压抑自己的情感。
如何化解内心的压抑感?
将敌意释放出来
爱一个人就要大声说出来,讨厌一个人也要勇敢地说出来。当你将内在的情感全都释放出来的时候,这种压抑感自然就会消失。就好像是一只气球,充满气的状态就会很压抑。当你将这股气撒出来,就会感觉很舒畅。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,要经常倾诉内心的想法。当你遇到喜欢的人,要大胆地追求,把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,不要羞涩。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,如果两个人没什么关系,见面的机会也很少,那就不要理会他。如果两个人关系还不错,那就要把内心的不满说出来,如果对方真的做得不对就会改正,如果是你误解了,也可以增进关系。
主动地改造生活环境
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,并非完全接纳这个环境的人。他们内心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,但是外界的环境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。他们没有把对外界的敌意转向内在,而是转向了行动上。他们努力奋斗,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,一步一步把周围的环境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生活。他们会努力工作,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;他们会同身边的人和谐相处,拉近彼此的关系。关键时刻哪怕帮不上自己,也不会给自己使绊子;他们轰轰烈烈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人,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爱意。
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
内心有压抑感的人,往往缺少延迟满足的能力。他们内心想要的东西,恨不能马上就能得到。想要缓解这种压抑感,不仅要有实际行动,还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。任何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要给自己足够的耐心,要去除内心的浮躁情绪。生活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,不要气馁,要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。给自己成长的耐心,给自己一些时间,你会看到更加优秀的自己。将内心的这种压抑感释放出来,你会觉得看待事物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。原来讨厌的事物,也变得可爱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