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潜意识里有攻击特质的人,在社交中总会受到排挤

发表于2024-06-15 11:06 673 次查看 6.6评分

没人缘、被人排挤,暴露出潜意识里的攻击特质。

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总是给人一种“凶神恶煞”的感觉,以至于没有人愿意跟他们交往。可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分析,他们却觉得自己被人排挤,不受大家的欢迎。心理学研究发现,其实有些人骨子里带有“攻击特质”,就好像有人天生带有“亲和特质”一样。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质,以至于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、价值体系等方面。在无意识的支配之下,他们总是破坏人际关系,不知道如何同他人交往。那么,你骨子里带有哪种特质呢?是攻击特质还是亲和特质呢?

来测测你是什么特质?

下面有一幅图片,这是一幅经典主题统觉测试图片。图片本身没有特定的指向,它所投射出来的是观察者此时此刻的真实状态。试着观察这幅图片,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这幅图片的内容。等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,就可以继续阅读下面的文字了。大概会有三种理解方式:第一种是一个人在试图伤害另一个人;第二种理解是父亲要给孩子盖被子;第三种理解是催眠师在治疗失眠的病人。选择一个与你的理解最为贴近的选项,然后对照着解释来看看自己是哪种特质。

如果你对图片的理解是第一种,说明你潜意识里有“攻击特质”;如果是第二种理解,说明你潜意识里是“亲和特质”;如果是第三种理解,说明你潜意识里是“逃避特质”。因为本文主要探讨攻击特质,所以只能解释第一种理解。因为你觉得这是一个人在伤害另一个人,说明你骨子里对周围的环境是警惕的,是缺乏安全感的。根据心理投射理论,说明你潜意识里充满了攻击特质。持有这种特质的人,在与人相处中总是把别人的行为理解为威胁。哪怕别人对你好,你也无法接受。

为什么会产生“攻击特质”?

学习和模仿

个体在童年时期,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动手,或者父母经常体罚自己,而自己内心接受了这种惩罚,就会内化为人格存在。其结果就是,人只要做错了事情就应该受到惩罚。可是事实上,他们并不清楚什么事情是对的,什么事情是错的。在这样的家庭中,父母乱发脾气已是司空见惯,所以孩子无法分清楚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其结果就是,等孩子长大之后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情绪影响。只要他们此刻心情不好,就会产生攻击行为。跟这样的人相处,你会发现他们喜怒无常,久而久之也就疏远他们了。

唯一自我保护手段

攻击特质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,但是如果缺乏其他更好的自我保护手段,就会形成攻击特质。在这类人看来,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主动出击,所以他们产生了刻板的认知和行为模式。哪怕现实中并没有真的威胁到他们,只要他们感觉自己受到威胁,就会主动采取攻击行为。他们的认知方式就是:“先下手为强”。他们通常因为安全感匮乏,所以缺乏客观的现实知觉力,总是把一些模糊不清的事件解释为威胁。换言之,他们的行为与现实相比会显得偏激。

心因需要

根据默里的心因性需要,攻击特质是人的本能。你可以理解为其实每个人都有“攻击特质”,可是别人都没有“表现出来”,处于一种“隐性状态”;当你表现出“攻击特质”的时候,只是恰好处在“显性状态”。就好像有人耳朵有耳垂,有人耳朵没有耳垂一样,其实基因里面都存在相关基因,只是有些人表现出来,有些人没有表现出来。这意味着,你可能“天生对人不友好”。有时候这种倾向是无法控制的,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伤人,以至于连最好的朋友都没有了。

如何改变“攻击特质”?

学着信任他人

“攻击特质”的实质是不信任他人,只要你明白自己骨子里有“攻击特质”,你就可以凭借认知能力来学着信任别人。也许你曾经受到过伤害,也许你面前的这个人跟伤害过你的人有点相似,可是眼前的这个人绝不是之前那个人。所以要学会信任别人,给别人一些耐心,慢慢了解别人。只有当彼此足够了解的时候,才会改变内心的“攻击特质”。要学会经营人际关系,人与人相处要有分寸感、界限感,不需要特别亲密,但是也不要过于陌生。内心充满善意,就会改善“攻击特质”。

学会多种自我保护方式

根据前文所讲,“攻击特质”是因为自我保护的手段过于单一。只要学会各种自我保护的方式,就可以避免产生攻击行为。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,可以避免被他人伤害,完全没必要选择主动攻击。学会求助社会力量,学会寻求他人的支持,你会有更强的安全感。用成年人的方式解决问题,而不是将问题复杂化。当你选择攻击的那一刻,已经暴露出你处理问题是如此的简单、幼稚。只有寻求多种自我保护方式,才能够更加信任自己,此时你自信可以保护自己,所以也不会轻易攻击他人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