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有许多讨好型人格,因为他们内心脆弱、敏感,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,所以不得不依附于他人。之前曾讨论过这个问题,社交是人的基础需要,讨好不是。社交不是让你去讨好别人,而是要以成熟的心智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。有些人来到你的世界里,不要觉得这是威胁,而是应该看作惊喜。你遇到的每个人,都会教会你一些东西。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,要看你有没有参与感,有多少参与感。缺乏参与感的关系,会让你感到疲惫,并且也不会有所成长。
有些关系为什么觉得累?
被动主义(尼采哲学)
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一切,好像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。在一段关系中,只要有一个人是被动主义的,就会让关系变得疲惫。如果你是被动主义者,不喜欢做决定,什么事情都觉得无所谓,全凭对方做主。那么你很快就会厌倦这段关系,因为在你潜意识里,跟谁相处似乎也“无所谓”,你没有发现对方与众不同的地方。当然,如果对方是被动主义者,什么事情都是你来做主,同样会觉得累。因为这种感觉就好像,把你换成任何一个人,对方都无所谓的样子。
对方的掌控欲太强
在一段关系中,如果对方的掌控欲太强,就会让你彻底失去参与感。对方不会允许你有任何自己的想法,因为这会给对方带来威胁。与掌控欲强的人相处,你会觉得连呼吸都是困难的。对方用一大堆条条框框来约束你,让你没有片刻的喘息机会。身处这样的关系之中,你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你会有一种迷失自我的感觉,因为你发现身体并非是你的。面对掌控欲强的人,你的需求受到极大限制,不得不按照对方的期望生活。可想而知,身处这样的关系之中,怎么可能会幸福。
什么是参与感?
同世界保持联系的感觉
参与感是作为有机的生命体最基本的感觉,是一个人同世界保持联系的感觉。参与感的概念是十分广泛的,大致可以理解为同事物保持联系的感觉。为什么你那么喜欢上网,因为同世界建立联系是人的本能。为什么大家更关注网上的事情,却很少关心身边人的事情?因为人们渴望同更多的事物建立联系,而不仅仅是跟有限的事物建立联系。那些从外界退缩到内心世界的人,因为缺乏同世界的联系,所以内心是孤独的。他们曾经受到过伤害,觉得他人是一种威胁。
参与讨论、分享观点、共同决策
参与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参与讨论、分享观点、共同决策,根本目的是体现一个人的存在价值。参与到关系的建设中来,不仅仅是主导,还包括得到他人的正面反馈。当你身处一段关系中,对方不让你参与讨论、看不起你的个人观点,也不会让你参与决策,那么你就会有一种被忽视感以及不被尊重的感觉。起初,可能是别人不够了解你,所以不是很信任你。你可以尽可能地展示自己,让别人了解你。时间长了,如果别人还是不让你参与进来,那么你也没必要坚持这段关系了。
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的感觉
其实所谓的活在当下,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的感觉。当你把心思、注意、行动都放在眼前的事情上的时候,你会有一种无比畅快的感觉,你会感受到生活的喜悦。此时你会产生一种心流,全神贯注做某件事,好像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了,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。当你进入这种状态后,一切烦心事儿都抛在脑后,也不会担忧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。有些人读书读得入了神,拿着面包蘸墨水吃,就是这种感觉。因此,你可以把参与感理解为此时此刻同外界的融合程度。
远离缺乏参与感的关系
不去费力讨好别人
如果你总是需要费尽周折地讨好别人,才能够得到别人一点点认可,那么你就失去了关系的参与感。失去参与感就会让你觉得这段关系很累,而你却没有更好的办法。其实,不需要你费力地讨好别人,只需要自然而然的表现自己,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生活中去就可以了。别人看在眼里,觉得你人还不错,就会主动地跟你交往。同时,要远离无法让你有参与感的关系。身处这样的关系之中,不会让你有丝毫的成长。只有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,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。
做事情集中精力
有些不成熟的关系,不能让你成为你自己,而是被他人影响,甚至同化。身处这样的关系中,你自己的事情都是小事儿,别人的事情才是大事儿。其结果就是,你根本没有精力做自己的事情。面对这样的关系,要选择远离他们。在生活中做事情要集中精力,这就是最简单的参与感的理解。在你吃饭的时候,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。脑海里想着眼前的食物;眼睛盯着眼前的食物;嘴里细嚼慢咽;用整个身体来感受吃饭的乐趣。要记得,无论天大的事情都没有眼前正在做的事情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