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许多人开始疏远社交,因为他们觉得无法从社交中获得多少乐趣,甚至把身边的人视为威胁。其实,有些人来到你的生活中,并不是一种威胁,而是一种惊喜。心理学家分析,人们之所以厌倦社交,是因为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。可是,如果一个人因为缺乏安全感就放弃了归属感、认同感、接纳感和存在感需求,就会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。换言之,你内心明明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关心,可是因为害怕被人欺骗、伤害,无法信任别人而疏远他人。如果你有成熟的自我保护方式,就能够融入到社交中去。
为什么害怕社交?
曾经受过伤害
大部分人疏远社交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曾经受过伤害。当个体在与外界的交往中,遭受重大挫折之后,就会本能地出现退缩的行为。他们害怕再次受到伤害,所以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的。归根结底,疏远社交、对人冷漠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把闯入自己生活中的人视为威胁。这种威胁指向的可能不仅仅是攻击,只是单纯地打乱他们的计划,就会对他们构成威胁。有时候,他们原本像一个人宅在家里,可是偏偏要被朋友拉去逛街,这就是一种威胁。
身边的人看上去不像好人
在移情心理作用下,曾经受过伤害的人面对身边的人,就会觉得他们看上去不像好人。受过伤害的人,会记住伤害自己的人的一些特征:包括籍贯、年龄、职业、性格、态度、语气、信念、举动、样貌、神态,甚至是气味等等。当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,一旦从这个人身上发现相同的特征,脑海中就会认为对方不是好人。根据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,人们在对信息进行知觉的时候,习惯了简单分类。两件事物仅仅具备一两项相同特征,就会被归为一类。这也说明,有时候我们看人有些草率了。
自我价值感过高,害怕被忽视
有一类人因为自我价值感过高,担心在与人交往中别人看不起自己,从而忽视自己。因为担心被人忽视,所以他们选择疏远他人。这类人往往自视清高,其实没有看清真实的自己,或者他们不愿意看清真实的自己。他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缺点,总是依靠美化自我的经历来维持存在感。这类人往往比较自恋,把一些他们并不具备,至少并不完全具备的才能,当作已经完全掌握的才能。他们好大喜功、夸夸其谈,社交中稍微被忽视,就会产生受挫感,觉得别人不尊重自己。
自我价值感低,害怕被嫌弃
还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之所以疏远社交,倒不是因为自视过高,反而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低造成的。他们觉得自己是别人的累赘,每次出现的时候,都会给别人带来麻烦。他们因为害怕被人嫌弃,所以不愿意参与社交。这类人是值得同情的,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中,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他们,以至于好像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。心理学研究认为,这类人带有“扫帚星效应”的认知理念,觉得自己总是带给别人麻烦。其实,他们从来没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存在价值。
内心敏感、对刺激反应过度
有些人内心敏感,对于外界的刺激反应过度。需要澄清的是,敏感只是一个人的特质,没有好坏之分。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敏感的人,更不应该认为敏感的人过分矫情。对于敏感的人来说,情感细腻、共情力极强。他们跟别人相处,别人的反馈对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。一切积极的情感,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下。甚至他们的喜怒哀乐,也都掌握在别人的期望、看法和评价之中。他们之所以远离社交,是因为用情极深就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。他们觉得心累,所以疏远社交。
为什么有些人的到来是惊喜?
是爱、是暖、是希望
当你从心底接纳一个人的时候,你会发现对方带给你爱的感觉,给你温暖和希望。你会有一种被深深地治愈的感觉,就好像之前遭受的遍体鳞伤,就在此刻被彻底的治愈。这种感觉不是依赖,而是成熟。他给你力量、给你尊严,当他在你身边的时候,你会感受到强大的力量;即便当他离开你的时候,你发现自己也具备了这种力量。这股力量让你更有勇气迎接生活的挑战,更有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个人。你会不自觉地将这股力量传递给其他人,这种感染力能够唤醒身边所有人的爱。
化解了你所有的紧张和不安
当你把身边的人视为威胁的时候,你会有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。此时你内心是局促的、紧张的、不安的,你会迫切希望得到一个依靠。可是当你换一种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人的时候,把走进你生活的人视为惊喜的时候,你会发现这些人恰好化解了你所有的紧张和不安。你顿时觉得一切都十分美好的样子,心里面一下子踏实了下来,没有什么迫切想要做的事情了。怀揣一颗包容之心,接纳身边的所有人。真诚地对待每个人,不需要委屈自己,也不要为难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