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盘点一些奇怪的强迫症行为,来看看是否有你

发表于2024-06-14 15:21 544 次查看 6.6评分

强迫洗涤

强迫性洗涤表现为反复的洗手,或者清洗使用的物品。在这类人的脑海中有两个想法:一个是觉得太脏了,要多洗几遍;另一个是够了够了,不要再洗了。其结果就是,个体尽管知道没必要反复清洗,但是还是控制不住。久而久之,他们厌倦了自己反复清洗的毛病,但是还不得不忍受。按照精神分析理论,个体对于外界的排斥,表现为强迫洗涤。他们潜意识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,无法接纳环境造成的。按照心理防御逻辑来分析,其实他们成长的环境,对他们来讲太苛刻了,不能足够包容他们,所以形成了对环境的排斥感。

强迫检查

强迫检查表现为对一些关键行为的反复检查,包括检查开关、门锁、表单、文件等等。他们大脑中充斥着不确定感,似乎只有通过反复检查才能安心。事实上,他们无论检查多少遍也不放心,似乎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时,才能踏实一点。其结果就是,他们一切积极的情绪都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下的。按照精神分析理论,这类人缺乏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,担心自己犯错,需要他人来给自己承担责任。缺乏独立做事情的能力,需要长期依附于他人而生活。

强迫询问

强迫询问表现为不断地向他人询问,以此来确定某种观点、信念、态度的正确性。他们大脑思维混乱,处于长期的内耗之中。其结果就是“穷思竭虑”,一个无关紧要的想法也要反复思考。因为事物本身具备两面性,所以陷入穷思竭虑的后果就是,是非、黑白、善恶、对错变得越来越模糊。按照精神分析理论,这类人往往遭受过重大挫折,甚至颠覆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。一个人长期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被摧毁,就会陷入自我怀疑之中。只有一步步重建自我价值体系,才能够走出来。

强迫计数

强迫计数表现为反复计数台阶级数、大楼层数或者路边树木的数量。有些人随时随地都会陷入计数之中,比如入睡之前的强迫计数、等待重要结果时的强迫结束、等待重要事件时的强迫计数。强迫计数相比于其他行为而言,属于影响较小的一种。但是其背后,却暴露出个体深层的原因。按照精神分析理论,个体之所以会陷入强迫计数,是迫切得到一种确定感。人们一生所追求的,其实就是安稳。所谓的安稳,就是一种确定感。但是对于这类人而言,他们病态般的追求确定感,于是强迫自己计数。

强迫整理

强迫整理表现为对于秩序的一种极致追求,包括整理家务、整理办公桌等等。他们对于物品的摆放有着严格的逻辑,什么东西必须放在什么位置。不光对于物品的整理摆放有很强的秩序感,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有很强的秩序感。跟长辈相处怎么做,跟领导相处怎么做,跟朋友同学相处又该怎么做。他们似乎将自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条条框框中,不可以越雷池一步。按照精神分析理论,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,迫切需要通过严格的秩序来满足内心的安全感需要。

强迫仪式感

强迫仪式感表现为做某些事情时,必须按部就班的走流程。但凡有一个步骤出错,一定要全部推翻重来。他们内心其实也不愿意这样做,可是似乎不受自己控制一般。尤其是在工作中,原本一些程式化不高、可以灵活处理的工作,他们自己也要设定一系列的操作步骤,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。按照精神分析理论,他们之所以如此刻板的、按部就班的形式,本质上是担心自己出错。他们自尊心太强,一旦出错就会很没面子。他们害怕被人指责和批评,所以不能犯一点错。

强迫对称

强迫对称是一种审美层面的强迫行为,表现为对装饰的摆放,要严格的对称。除了对装饰的摆放,还有一些动作、行为都要求完美对称。一旦陷入某种混乱之中,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。根据精神分析理论,这些人之所以要求严格的对称,是因为潜意识里有追求完美的倾向。在他们的认知中,对称就是完美的存在。一切事物,只要能称得上美的事物,都是对称的。一旦打破了这种对称性,美感也就消失了。有时候为了追求对称,让他们内心变得万分焦急。

如何缓解强迫症?

学会放松

以上这些强迫症行为,几乎可以理解为个体因为过度紧张而造成的。他们担心自己的生活陷入失控的局面,不得不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加以控制。可是他们同时意识到,这种控制似乎是毫无意义的。于是他们陷入了反控制的强迫行为中,两股力量相持不下,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内耗。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放松下来,自然而然、顺其自然的生活。只要个体彻底放松下来,让全身心放松下来,消除内心的紧张感,强迫行为就会慢慢消失。此时的状态时,你感觉生活不需要特别的掌控感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