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,脑海中同时出现不同的声音。这些声音有些是完全无关的,有些是完全相反的,搞得你自己都不知道哪些声音是自己的。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,无论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几种声音,无论这些声音是如何的奇怪,其实这都是你自己的声音。不要怀疑,这些声音的确都是你自己的。那么,为什么一个人的脑海中,会出现一些看上去并不属于自己的声音呢?今天的文章,将从格式塔心理学相关理论出发,运用完形心理疗法相关技法,帮你整合这些不同声音。
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声音?
不加区分地接受他人的价值观
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声音,是因为你之前不加区分的接受别人的价值观。你觉得别人说的对,不加批判的、不加整合的、不加理解的、囫囵吞枣似的接受这些“别人的价值观”。其结果就是,当一些想法是基于“别人的价值观”而出现的时候,你会觉得陌生。因为觉得陌生,所以你会怀疑这些想法是不是你自己的,而且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做。强行接纳了别人的价值观,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已。你之所以会感到痛苦,是因为你的良知被忽视了。
缺乏整合能力,不能为己所用
别人的一些价值观,并非全然是错误的。可是即便别人的价值观是对的,你也不可以直接拿过来成为你自己的。你需要一种整合能力,才能够让对方的价值观为己所用。有些人脑海中出现不同的声音,是因为没有将你的认知整合在一起。你觉得父母说的对,你就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父母的价值观;你觉得爱人说得对,你就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爱人的价值观;你觉得朋友说得对,于是你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朋友的价值观。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,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。
缺乏自我认知能力
个体在脑海里出现不同的声音,是因为无法整合不同的价值体系。之所以无法整合不同的价值体系,是因为缺乏自我认知能力。面对同一个事物,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,总是要听别人怎么说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认知依赖,其结果就是不想着怎么认知事物,而是直接寻找答案。一些人之所以陷入心理问题的困境中,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总想着寻求别人的支持。这些不同的声音是你认知依赖的结果,它可能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声音,但现实就是这些声音的确都是你的。
缺乏选择力
一些人在选择方面表现出困难,面对脑海中多个声音时,也变得无能为力。缺乏选择力的原因是,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,习惯了被人安排的生活。他们不需要做出任何选择,未来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。可是当安排个体生活的这个人不在的时候,个体就会处于慌乱的状态。正如个体脑海中出现了许多声音一样,他不知道该听谁的。如果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在身边,他们还可以问问这个人,可是他不在身边。其结果就是,个体深陷于脑海的诸多想法,却没有一件事能落实的。
如何整合不同的声音?
倾听、记录你的想法
把你脑海中的声音如实地记录下来,不要加以修饰,也不要掺杂个人感情。学会如实地倾听你内心的声音,并且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。尽可能准确地,用文字表达你脑海中不同的声音。这需要你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,并且要有足够冷静的思维。当你情绪乱糟糟的时候,要让自己放松下来,要通过觉察来与脑海建立接触。想要整合这些不同的声音,就要做好倾听和记录工作。只有这一步做得足够好,才能够有利于下一步的工作。如果你为了掩饰或者逃避某些想法,故意遗漏或者美化,那么将导致觉察失败。
追溯引发你这些想法的动机
如果你能够把脑海中这些想法如实地记录下来,你会发现你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些想法。接下来你要一条一条地进行分析,分析产生这些想法的动机是什么。比如:我想要练钢琴。我为什么要练钢琴?是因为我喜欢上某个人,想要吸引这个人的注意,想要让这个人觉得我很优秀。再比如:我想要多一些书籍。我为什么要读书?因为觉得内心欠缺一些东西,看待事物不是很清醒。读点书可以让自己更加清醒的认知世界,可是解决内心的困惑。
放弃所有为了迎合别人的动机
经过上面的这些分析,你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是为了迎合别人期待的,还有很多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事情。接下来,你要劝解自己放弃那些为了迎合别人期待而产生的想法。因为你首先要做好你自己,其次才能够做好别人的朋友、恋人、子女、父母。这意味着,对别人好之前先要满足你自己。你想要做的这件事,必须是你真心想要的、真正需要的。个体的成长,也是建立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。如果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,那么你就很难获得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