害怕被抛弃的人,出现这些情况属于边缘型人格

发表于2024-06-12 15:56 617 次查看 6.6评分

边缘型人格有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机制,主要表现为内心对于被抛弃感的担忧。因为害怕自己被忽视、被抛弃,所以其行为表现会显得格外“引人注目”。他们情绪不稳定,但是大多数情况都是指向外界的。也就是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,不是一个人憋在心里,而是习惯朝别人发脾气。他们的行为动机是引起别人的关注,避免被他人抛弃。可是他们的一些做法让人难以理解,他们往往缺乏稳定的关系,并且似乎也没有能力建立多元化的社交关系。这让他们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
边缘型人格的一些表现

情绪不稳定,容易冲动

边缘型人格内心的存在感薄弱,所以是不是要“整点动静”出来,以此来吸引别人的注意。他们的情绪不稳定,而且容易冲动,行为常常不受控制。他们整个气场是漂浮不定的,一旦让他们坐下来就会陷入深深的空虚之中。他们的躁动不安,似乎是担心自己被人忽视或者冷落。这种病态的行为表现,暴露出他们潜意识里对自我的不确信。追溯他们以往的经历,可能很容易发现他们有过受伤的经历。安全感被打碎的人,觉得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威胁,这也是他们这么容易冲动的原因。

过于放纵和挥霍

边缘型人格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,所以要做一些比较夸张的事情,以此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获得一种存在感。他们可能会陷入无节制的贪食中,也可能陷入无节制的吸烟或者无节制的熬夜中。他们失去了基本的自我控制力,整个人的行为活动都处在失控状态。他们要通过这些方式,来证明自己切切实实地活着。其实,无论是放纵的生活,还是无节制地挥霍,都是为了麻痹自己。他们内心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,所以表现出躁动不安的样子。

缺乏广泛的人际关系

边缘型人格往往把情感寄托在几个特定的人身上,如果这几个人不能关心、照顾自己,他们就会面临崩溃的局面。他们缺乏建立广泛人际关系的勇气,对于几个特定的人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。可是事实上,他们眼中这几个特定的人物,并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。当这几个特定的人离开他们时,他们就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反应。这也表明,他们缺乏独自照顾自己的能力。他们面对自己的复杂情绪,既无法安慰自己,也无法用理性的方式面对当前的处境。

无法分清自己的社会身份

边缘型人格缺乏对社会身份的识别能力,他们无力胜任与职业身份相关的工作。一个人身上所具有的身份,应该是有清楚的界限的。比如,一个人既是别人的子女,又是别人的父母,同时也是别人的朋友、员工等等。但是对于边缘型人格而言,他们无法区别自己的身份。作为学生的他们,可能会喜欢上老师;作为朋友的他们,可能会在朋友身上找到父母的感觉。因为无法分清各种身份,导致个体很难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。他们难以融入到社交中,内心的被抛弃感会加重。

经常会发脾气,稍微不如意就大吼大叫

边缘型人格的一切努力,都是为了让别人更加在乎自己。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,稍有不如意就大吼大叫。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,遭受了很多磨难,也导致他们一直没有形成稳定而整合的人格。他们实际年龄也只有十几岁甚至是只有几岁,所以用婴儿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行为似乎更容易一些。这意味着,可能需要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陪在他们身边,重新教导他们生活的方式,才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长。可是很多人跟他们相处久了,就无法忍受他们离开了。

如何改变边缘型人格?

建立广泛的社交关系

边缘型人格会担心被人抛弃,所以要建立广泛的社交关系。当你结交了更多的朋友,见识了更多的人之后,你对于关系的理解会更进一步。边缘型人格因为总是把情感倾注在特定的几个人身上,所以内心变得如此脆弱。如果你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,跟他们聊聊人生,谈谈对世界的理解,你会改变固有的思维认知。你的朋友多了,心态也会有所改变。此时你已经不再是被动的位置,而是处在关系的中心,你可以主动地选择合适的朋友相处。跟不同兴趣爱好的朋友相处,你内心的归属感也会得到强化。

强化对此时此地的感受

将你的精力集中在此时此地,从过去的记忆中抽离出来,从未来的忧虑中抽离出来,全身心投入到此时此地中来。边缘型人格缺乏存在感,强化此时此地的感受,是为了强化个体的存在感。你要动用你的一切感官,来体验当下的这一切。你可以问一问周围环境的气味,你可以听一听周围的声音。可以倒一杯水,用手来感受它的温度,喝一口水,慢慢感受它在身体中的运动。无论此刻你的情绪怎么浮动,你都不要理会它,你要做的就是专注此时此刻你眼睛看到的,感官体验到的,这才是真实的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