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依赖型人格而言,成长之路可以说是十分艰难的。离开家庭之后,他们就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的症状了。直到找到能够负责他们生活的人,这些症状再次消失。依赖型人格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,总是被人嘲笑说是“巨婴”。因此,他们想要找到像父母那样照顾自己的人,其实也很不容易。心理学家认为,依赖型人格是一种尚未成熟的人格,不应该被大家误解为“病态”。其实,阻碍依赖型人格成长的力量,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内在。寄希望别人负责自己生活的人,永远都长不大。
依赖型人格的认知世界
“我一个人怎么生活?”
对于依赖型人格而言,不认为自己一个人可以应付生活,这也是他们追求可以靠的人的内在动机。在依赖型人格的成长经历中,习惯了依从、他律、保护和陪伴。一旦身边没有了可以依赖的人,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。可想而知,在他们的童年生活中,父母的话语可以说是命令,他们自己是不可违背的。他们做任何事情,也都是在父母的督促之下进行的。当他们失去了外界力量的时候,就会认为自己形单影只、孤立无援,必须想办法找到一个值得信任、值得依靠的人。
“别丢下我一个人”
依赖型人格很容易产生移情,移情情感指向的也就是自己的父母。在生活中,凡是能够找到父母的影子的人,都能够让他们产生信任感。这意味着,他们会对第一个关心自己的人建立移情,并且产生依赖心理。他们内心是脆弱的、无助的,特别害怕被他人抛弃。所以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,“别丢下我一个人”。进入新的环境后,他们就开始寻找这样的依赖关系。别人稍微冷落、忽视他们,就会引起他们的不安和紧张。为了强化这种依恋关系,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。
“你要对我负责”
在依赖型人格的认知中,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。所谓的负责,就是照顾他们、陪伴他们,替他们承担外界的压力。依赖型为了将责任全部推给别人,所以自己放弃了选择权。所有的事情都交由别人来选择,出了问题自然也就是别人来对自己负责了。比如,他们不知道喝什么饮料,请别人替自己决定。潜台词就是:如果我喝了这个饮料肚子疼了,你要负责陪我看病。个体将自己的事情交由他人来负责,本质上不是信任别人,而是希望你对他负责。
阻碍他们成长的力量
无助
依赖型人格认为自己是无助的,这种认知本身限制了个体的能动性,所以这是一股限制他们成长的劣势力量。原本个体可以做到的事情,但是他们认为自己需要外界的支持才能做到。比如,一个成年人跌倒之后,原本可以自己站起来,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站不起来,必须得让别人帮忙把自己扶起来。事实上,很多事情他们都可以做到了,只不过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而已。他们能力上已经成年了,但是心理上不愿意摆脱因为不成熟而带来的好处(陪伴、关爱、照顾等)。
放弃
依赖型人格已经习惯了放弃,并且任由他人来安排自己的生活。他们放弃了选择,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,必须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选择。其结果就是,他们永远活在别人的安排之下,自我成长得不到发展。他们不仅放弃了选择,也放弃了思考。他们不加理解、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观点,遵从别人的期望,其目的就是不用自己费力思考了。任何建设性的思考,都会让人感到挫折。所以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,一动脑子就觉得头疼。这种头疼可能不是真实的,而是为了逃避思考。
逃避
依赖型人格总是在逃避自我,他们害怕面对自我,以至于他们放弃了自我。所谓自我,就是以个体内在良知为基础,所产生的性格、脾气、态度、认知、情感、意志、信念、价值观、生活目的等等。所谓放弃自我,也就是逃避自己真实的一面,无条件地迎合别人。包括迎合别人的期望、态度、信念、价值观以及生活目的等等。一旦发现真实的自我,就意味着个体不得不离开别人。所以,依赖型人格没有“叛逆期”,也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。依赖型人格如果发现自己几十岁了才出现叛逆期,不要惊讶,因为只有度过叛逆期才会成长。
贬抑
依赖型人格充满了自我否定,认为自己这也做不了,那也做不了。哪怕偶尔能够自己做事,也必须在别人的鼓励之下才能完成。依赖型人格对自我的贬抑,目的是压抑自我认知的产生,以便于更好地依附他人。在他们内心刚刚产生自我力量的时候,就被他们贬抑的力量盖过去了。他们脑海中会有小小的思想斗争:“我要学着照顾自己”“得了吧,你根本做不到”。积极的力量很快就败下阵来,所以依赖型人格好像永远都长不大。只有等他们突破这四种劣势力量的时候,他们才能真正长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