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童年的情感缺失,长大后几乎是报复性的治愈自我

发表于2024-06-07 13:27 593 次查看 6.6评分

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,都经历过一些情感的缺失。在成长过程中,有些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强,克服了童年时期的情感缺失;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来治愈自我。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,所以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遭遇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情感缺失。我们探讨童年的情感缺失,目的不在于指责父母,而是揭示个体内在的深层问题,帮助个体打开原始心结,从而获得成长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存在童年情感缺失的个体,长大后几乎是以报复性的方式治愈自我。

报复性治愈自我的表现

买了很多喜欢的衣服和鞋子

很多人在小的时候,父母并不会给孩子买很多喜欢的鞋子和衣服。看到有人留言,说自己讨厌下雨天。在小的时候,永远只有一双鞋,只有穿破了才会买新的。遇到下雨天鞋子湿透了,只能慢慢捂干。还有人留言说,小时候父母让自己试衣服,还问好不好看。后来才知道这是送给别人的,自己的个头跟对方差不多,所以才试一试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,以至于长大后喜欢的衣服一定要多买几件。哪怕穿不了也要存在柜子里,永远不去碰别人的衣服。

尝遍各种美食

很多人在小的时候,因为家庭条件有限,父母不会特意给自己买吃的。看到有人留言,只有家里面来了亲戚朋友,才能够吃一顿好的。而且自己永远不能上桌去吃,只能等到客人走了才能吃别人剩下的。还有人留言说,爸爸在外面带了一点好吃的,回到家背地里都给了年龄小的,还说不要让自己听见。很多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,长大后治愈自我的方式就是尝遍各种美食。尽管没有条件天天吃,但是各种美食一定要都尝一尝。就是害怕别人问起来,自己却没有吃过。

性格变得独立、要强

小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,极力地去讨好父母。可是不管自己怎么做,父母永远不满意。这类人长大后会变得特别独立、要强,不管大事儿小事儿永远不求人。自尊心特别强,内心渴望证明自己的价值。激励他们成长的动机就是,只有不断努力,不断实现自我价值,才能让别人瞧得起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满足任何人的期待,只是不希望再让任何人小瞧自己了。他们的情感变得冷漠,哪怕别人好心的问候,也会让他们觉得受伤害。他们这么努力,其实是在报复性的治愈童年情感缺失。

特别爱旅行

长大后特别爱旅行的人,其实也是在以报复性的方式治愈自我。旅行的目的在于发现自我,走向自我和成为自我。这类人在童年时期,总是不断地讨好别人,满足别人的期待。时间久了他们发现,自己过得一点都不快乐。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因为他们长久以来总是在满足别人的期待,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感受。旅行能够让他们暂时的离开困境,并且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。在不断的旅行中,他们逐渐发现自我,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。

接纳一切新事物

在一个刻板的、固执的、循规蹈矩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,内心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。这类人在长大后报复性治愈自我的方式就是,接纳一切新的事物。在他们看来,只要是跟童年时接触的事物不一样的东西,都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。在他们童年时期,可能有很多被父母禁止的事情。长大后,他们变本加厉地补偿给自己。他们积极的体验新事物,热衷于尝试一切新的事物。他们不愿意再循规蹈矩,不愿意坚守刻板的、固执的观念、想法、价值观和教条主义。

成长的逻辑

基础需求得到满足

一个人想要获得成长,就应该先满足基础需求,包括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。基础的物质需求包括要有喜欢的衣服、鞋子,要有爱吃的食物。正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,吃和穿是基本的物质需要。情感需要包括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等等,只有满足这三样,才能够走向成熟。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,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,要么选择逃避,要么选择以防御的形式应对。而心智成熟的人,有勇气直面困难,并且敢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。从来不会抱怨人生,而是将精力放在生活本身上。

真情实感的接触生活

成长的另外一条逻辑就是,个体要真情实感的接触生活。所谓真情实感,就是你心里面怎么想的,你就怎么表达出来。一些人之所以存在心理问题,就是因为没有充分释放内在的情感导致的。爱一个人不敢说,恨一个人也不敢说,讨厌一个人不敢说,欣赏一个人也不敢说。不敢主动的建立一段关系,也不敢主动的拒绝一段关系。他们活得特别压抑,总是以相反的情感来面对生活,以至于他们失去了生命本身的活力。只有真情实感的接触生活,才能够走向成熟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