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些小众的心理学流派中,人们注重研究痛苦的根源,例如内观心理学。在这一流派中,人们不去追究个体具体经历了什么,而是将所有人的痛苦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考。这一理论认为,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痛苦,是因为“三心”在作祟。所谓三心,指的是:我执心、比较心、妄想心。从客观上来理解,这三心属于人的本性,即每个人生而就有的东西。内观心理学认为,人们的成长过程,就是要尽可能放下这三心。由于该理论带有神秘色彩,许多人不是很容易理解。今天的文章,将以通俗的方式解释这三心。
人们本性中的“三心”
我执心
所谓我执心,其实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。按照发展心理学理论,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会有三个阶段的变化,分别是:以自我为中心、以家庭为中心、以社会为中心。在人们还不够成熟的时候,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世界。这个阶段的个体认为自己是中心,所有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期望。在他们看来,父母理所当然地应该照顾自己,如果父母不能马上满足自己的需求,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。很显然,以这种方式理解世界,就会产生很多问题。
在同他人交往中,因为个体以自我为中心理解世界,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别人的存在是为自己服务的。带着这个想法参与社交,就会出现很多不满的情绪。因为个体意识到,似乎没有人在乎自己,也没有人尊重自己。只有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方式,才能够摆脱社交中的痛苦。这些痛苦包括:忽视、冷落、嘲笑、排挤、孤立等等。当你不再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照顾你的情绪时,你就能避免产生这些痛苦的情绪。你会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位置,而不是你认为的位置。
比较心
所谓比较心,其实就是同他人进行比较。在现实生活中,人与人相处难以避免要进行比较。比较本身也不是什么大错,但是却因为比较而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。其中包括:嫉妒、贪婪、傲慢等等。那么,如果我们不同其他人比较,我们的成长方向会是什么呢?在心理学中,我们成长的唯一方向就是成为你自己。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,否则就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。如果你总是迎合他人的期望,按照别人的想法行事,那么你就会失去自我。只有跟随内心的良知,自然而然的行事,才能够成为你自己。
成为我自己,跟以自我为中心一样吗?很显然是不一样的,两者没有什么关系。成为你自己,就是最大可能地发挥你的潜能,最大程度地实现你的存在价值。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看待问题的时候,就很难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。只有当我们以社会为中心看待问题的时候,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价值。比如:当你自以为是一名医生的时候,你拼尽全力去追求医生的道路,到最后却没有什么结果,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世界的结果。可是当你发现自己更愿意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,你稍微努力一下就成功了,这就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结果。
妄想心
所谓妄想心,可以简单地拆分为过去心和未来心。当你的心思不在当下的时候,你就无法体验到此刻的美好和幸福。如果你总是想着过去的事情,不管是过去受到的伤害也好,还是过去想做但是没做的遗憾也好,都会导致你没有足够精力体验当下。同样的,如果你总是担心你的未来,或者总是幻想未来美好生活,同样会极大地消耗你的精力。其结果就是,就连吃饭的时候,你都不知道饭菜的滋味如何。可想而知,心存妄想心的人,因为无法享受当下而产生痛苦。
穷思竭虑地思考,同样属于妄想心的表现。有些人擅长“思考”,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丝毫的行动力。他们想得再怎么完美,也总是在行动上出现问题。其结果就是,心比天高命比纸薄。如果他们能够脚踏实地地做一些事情,哪怕在他们看来毫不起眼的、没什么成就感的事情,也能够让他们认清现实,知道自己几斤几两。整天沉浸在幻想中,就会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,这会导致个体变得越来越脆弱,再也没有勇气改变些什么。
如何放下“三心”?
在放下三心之前,要充分理解什么是三心。只有充分理解、认识三心的本质,才能够有能力分辨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三心。在理解的基础上,要多观察现实中自己的行为及心理变化。内观心理学倡导凭空反思,这是我不提倡的。我提倡的是结合自身生活经历,进行反思和观察。时间不要太久远,就是以每天的活动为例,想一想自己做了什么,心理上有什么变化。是否在固执地以自我为中心理解世界,是否在同他人比较中产生痛苦,是否被过去或者未来的事情所牵绊。每天结合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,目的不是批评自己,而是改变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