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:一段明明并不幸福的关系,为什么偏偏离不开?

发表于2024-06-07 10:21 593 次查看 6.6评分

人与人建立关系的根本目的,是为了满足需求。两个人在一起,是因为能够各取所需、互相成全。然而在现实中,经常会有充满情感纠葛的、令人感到痛苦的关系。面对这样令人痛苦的关系,自然应该是离开。可是偏偏就有人沉浸在这种痛苦的关系中,无法自拔。我们可以透过一个人对关系的态度,了解他内心的成熟度。一般而言,心智成熟的人更懂得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无论是亲子关系、朋友关系,还是亲密关系,处理起来都能够得心应手。然而,具备这5个特征的人,却很难摆脱一段不愉快的关系。

具备这5个特征的人,很难从痛苦的关系中走出来

迎合他人的期望

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从小就形成了迎合他人期望的行为模式。小的时候,为了讨好父母而违背内心的真实想法,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。长大后,他们将童年的行为模式内化为人格。在他们看来,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,就要学会迎合他人的期望。一般而言,这类人几乎没有叛逆期。心理学家认为,没有叛逆期的孩子,几乎很难形成成熟而独立的人格。这类人在处理关系,尤其是亲密关系时,往往容易过于偏激。他们认为在关系中之所以感到痛苦,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,从来不会批判性地看待别人,反而越陷越深。

自我感动

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做事情太过于感情用事,只注重过程从来不在乎结果。于是,他们付出自己的所有,去追求一段原本就没有结果的关系,到最后只能自我感动。他们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,因为他们从来不以结果评价成败。他们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,就已经足够感动自己了。这类人在生活中属于体验派,从来不会执着于得到什么,而是重在参与、重在感受和体验。这意味着,在一段别人看上去很痛苦的关系中,他们自己却享受其中。他们通过美化的方式,将这种痛苦视为一种享受。

抱有不切实际幻想和期待

有些人之所以难以摆脱一段痛苦的关系,是因为总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因为个体在看到现实中的种种挫折和阻碍的时候,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。为了缓解这种感觉,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,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。这些幻想和期待,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挫败感的。就好像一个人陷入沙漠之中,经常会出现幻觉一样。这种幻觉,其实是个体潜意识中愿望的投射。如果个体能够摆脱这种心理防御手段,接纳现实中的挫折,就能够摆脱令人痛苦的关系。

情感依赖

难以从痛苦的关系中走出来的人,通常都有很强的情感依赖。这里所讲的情感依赖,并非普通的“粘人”,而是心理学中讲的“心理共生体”。婴儿在出生之后,要剪断同母亲连接的脐带;婴儿在长大成人后,也要剪断心理上同母亲连接的脐带。可是有些人一直没有剪断同母亲的心理脐带,其结果就是心智不成熟、无法独自生活。有些人将这种关系投射到恋人身上,就会出现心理脐带现象。在他们看来,恋人就像是自己的母亲一样,并不是真的不喜欢自己。因此,这类人也会有一种自恋心理,总觉得恋人的拒绝其实是故意说反话。

缺乏对自我的认知

缺乏对自我的认知,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人,就会执着于一段痛苦的关系中,无法自拔。一个心智成熟的人,应该懂得自己想要什么,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安排。作为成熟的人应该有主见,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。要有独立的人格,要有自己的价值体系,要有自己的信念、态度、志向,要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,要有自己的生活目的。但是缺乏自我认知的人,这一切都是模糊的。尽管他们会觉得疲惫、心累,会觉得缺乏生活的热情和动力,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身处一段失败的关系中导致的。

如何摆脱不愉快的关系?

对于父母关系而言

在我们成长过程中,有诸多问题都是来自于原生家庭,因此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就会矛盾。当然,我们成长的方向是与原生家庭和解。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,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,无法做到同原生家庭和解。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,与父母的相处会让我们感到痛苦。因此,我们需要同父母保持界限感。如果关系很糟糕,那么就要离开家庭一个人居住。定时保持联系即可,这样对彼此的成长都有帮助。尽管暂时不能处理同父母的矛盾,但是要给父母一些耐心,给自己一些耐心,最终有一天会和解的。

对于亲密关系而言

亲密关系相比于亲子关系而言,算是比较单纯的关系,因为不牵扯伦理层面的问题。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心爱的,对方也爱自己的人为伴。在前文所言,关系的本质是需求的满足。试想,你爱的那个人不爱你,这意味着对方可以满足你的需求,而你却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,那么这段关系就是不成立的。亲密关系中不要为难对方,不要为了让对方迎合自己的期待而受到委屈。要客观看待人与人的关系,不要陷入一段痛苦的关系中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