妥协、忍让、退缩,这就是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吗?

发表于2024-06-07 10:11 634 次查看 6.6评分

当你面对一颗断断续续疼痛的智齿时,你会怎么做?你会忍着疼痛继续生活吗?还是说吃点药来解决?亦或者说直接拔掉呢?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忍着疼痛继续生活,少数人会选择吃药解决。所以,妥协、忍让、退缩,这就是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吗?那么,又有人说了:我忍受不了拔牙的疼痛;我没有时间去拔牙;我没有钱拔牙。所以,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仅仅是妥协、忍让和退缩,还有逃避、借口、防御和自我设限。那么,你能理解长久以来困扰你的问题了吗?

面对问题的态度

心智成熟的人跟心智尚未成熟的人区别在于,在面对问题时前者选择直面问题;后者选择妥协、忍让和退缩。长久以来,他们已经习惯了妥协、忍让和退缩,他们不觉得自己能做些什么,可以改变局面。这种行为模式已经内化为人格,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重复、强化。甚至于,他们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样如此。所以,从他们父辈开始就一直这个样子。那么问题来了,一直就是这个样子,便对吗?在这种刻板的行为模式下,他们的认知变得固执、片面,他们的情感也失去了流动性。

这种面对问题的态度,通常在原生家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一位女孩在家庭中遭受父亲的粗暴对待,可是这位父亲却说,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,从来没有反抗和抱怨。所以父亲认为女儿也不应该反抗和抱怨。真的是一种颠覆三观的逻辑,父亲小时候被爷爷粗暴对待,现在父亲又以同样的方式粗暴对待女儿,却还要告诉女儿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?这就是原生家庭的症结所在,每一辈都在重复上一辈的教养方式,以至于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。因为觉得改变不了什么了,所以一味地忍让、妥协、退缩。

对态度的认识

在问题面前,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态度?

面对问题时,我们是采取妥协、退让,还是采取直面的态度,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。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妥协、退让亦或是直面这样的态度,是对于态度的一种认识。有时候试图分析出一个人的人格、气质、信念、价值观、生活目的等等,以此来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是十分困难的。倒不如直接交给他们一个问题,让他们去解决这个问题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认识,往往更直观地体现他的内在认知、人格、气质、信念等成分。因此,解决问题的能力,成为心智成熟的标准之一。

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,为什么会妥协、忍让、退缩?就像前文智齿的例子那样,因为没时间,没有钱。听上去似乎有几分道理,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他们在给自己找借口,来解释为什么会妥协、忍让和退缩。换言之,“我没有时间去拔智齿”,其实是在掩饰我为什么会妥协、忍让的真实原因。那么,真实原因是什么呢?那就是长久以来一贯的行为模式,认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。哪怕是一件很小的问题,在长久的行为模式下,已经不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掉。

人格画像

在问题面前选择妥协、忍让的人,我们可以猜测出他的性格:缺乏主见,总是被动地接受生活,从来没有主动去做一些事情。长期在别人的严格管理下,失去了自发生活的能力。他们缺乏勇气、魄力,缺乏内在力量,所以内心是脆弱的,是无力承受外界压力的。但是他们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脆弱的一面,所以每次将要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的时候,就会寻找借口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。归根结底,问题不在外界而在内心。只有勇敢地迈出这一步,把那颗疼痛的智齿拔掉,你才会进入人生的新阶段。

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

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,也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的,这些都不是成长的阻碍。真正的成长的阻碍是解决问题时妥协、忍让和退缩的态度,是对于现实问题的逃避和忽视。不管你的想法是怎样的,也不管你的价值体系多么高尚,当问题来临时如果没有能力解决问题,说明你还没有达到心智成熟的阶段。解决问题时应有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的、主动的,应该是勇敢的、充满活力的。事实上,当问题主动找到你的时候,说明你对生活已经十分被动了。真正主动迎接生活的人,是去寻找问题的人,而不是等着问题找上门。

就拿拔智齿为例,当你选择妥协、忍让和退缩的时候,你就应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。你要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总是这么懦弱、被动,但是不要批评指责自己,而是要鼓励自己,让自己勇敢起来。当你出现找借口和找理由的时候,你应该意识到,原来这就是心理防御。因为我不敢面对懦弱、被动的自己,所以找了一些理由和借口进行心理防御。当你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的时候,你会发现自己发生了积极的变化,你会更有力量迎接生活的挑战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