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说人心不可测,谁要想要试探人心,得到的结果一定会让你失望。事实果真如此吗?其实这个观点有失偏颇,属于自证预言效应。所谓自证预言效应,指的是你预先设想一种结果,然后你会发现事情的发展跟自己预想的结果如出一辙。不是你的行为证实了你的预言,而是你的行为受到预言的影响,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。换言之,你觉得某人一定会背叛你,那么这个就是你想要的结果。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试探对方,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你想要的。
考验和试探,是对关系的破坏
关系的基础是信任
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是信任,正所谓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”。既然你愿意跟对方交朋友,那么你就要信任对方;如果你不信任对方,那就没必要交朋友。既然彼此成为朋友,那么就应该互相信任。尤其是对于亲密关系而言,信任感尤为重要。任何考验和试探,都是对关系的一种破坏。当你信任对方的时候,你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;同样你的付出也会得到相应回报;当你不信任对方时,你觉得做的一切都是多余的,别人感受不到你的付出,也就会离你而去。
你不信任别人,别人同样也不会信任你
当你想要去试探别人的时候,意味着你骨子里不信任别人。你不信任别人,同样别人也不会信任你。很多人没有弄清楚信任是怎么回事儿,总想着试探别人是否可信。他们把自己当作婴儿,认为无论自己做出怎样的事情,母亲都会一如既往地值得信任。可是别人不是你的母亲,没有必要一直围着你转。你既然不信任对方,对方也不会向你证明什么,自然而然就会离开你。而你却以为自己的试探是很有必要的,帮助你识别出不可信的人。其实这段关系的终结,是你一手造成的。
所有的试探,只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
自证预言
如果你认为对方是爱你的,那么你在跟对方相处中,一定会感受到对方的爱;如果你觉得对方不值得信任,那么你在跟对方相处中,一定会发现对方越来越不可信任,这就是自证预言效应。也许有些人的确不值得信任,但是如果你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不值得信任,那么你去试探对方的时候,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值得信任的。人们对事物的预先认知,会对之后的一系列行为产生无意识的影响,你可以理解为偏见,也可以理解为刻板印象。总之,信任这种东西是很主观的,你没办法去试探它。
认知塑造行为
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一些行为,认知对于行为的产生具有塑造作用。你脑海中想的东西,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呈现在你的行为上。你脑海中想要喝水,于是你端起一杯水喝了下去。但是你会发现有时候脑海想的东西,并不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。其实不然,当你脑海想要喝水的时候,也许你并没有端起水杯喝水,但是你已经不自觉地分泌唾液了。换言之,当你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时候,也许并没有表现在行动上,但是无意识行为或许早就产生了。你不信任别人,得到的结果是对方不值得信任,也就很容易理解了。
你觉得某个人不值得信任,于是你三番五次的考验对方,最后对方离你而去,你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,对方果然不值得信任。事实上,得出这个对方不可信的结果,才是你真正想要的。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,不认为别人是值得信任的。尽管你对每一段关系都很期待,但是你骨子里始终不认为有人值得你信任。这种信任感的缺失,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。你父母的一些做法让你感到失望,所以你认为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。你考验别人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证明对方值得信任,而是证明对方不值得信任。
如何重塑信任感?
认真反思自身的不信任感
如果你觉得某人不可信,你需要想一下,是不是觉得每个人都不可信。如果是这样,那么你需要回忆早期生活经历,是在哪一刻让你产生了这种信念的。也许某个人对你的承诺没有兑现,而你内心一直耿耿于怀;也许是你最在乎的人离你而去,你内心无法接受。将这些经历整理出来,然后分析前因后果。回忆的目的是告诉你,你的不信任感来自于过去未解决的问题。你要学会放下过去的事情,用全新的心态来面对当前的问题。过去某个人不值得信任,不代表当前这个人不值得信任。
用现实的思维思考问题
想要重塑对他人的信任感,就要学会用现实的思维去思考问题。当你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,你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判断这个人不可信。要通过不断地交往,来深入了解对方。在对方没有做过不可信任的行为时,就要默认对方是值得信任的。不要管对方心里面是怎么想的,只要对方没有做出来,就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信任。哪怕对方做了一些不值得信任的事情,你要根据实际情况以观后效。如果对方频繁做出不值得信任的事情,这才意味着对方不值得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