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啻”不读dí,也不读dì,该怎么读才对,“啻啻磕磕”什么意思?

发表于2024-06-06 10:07 594 次查看 6.6评分

俗话说,学到老,活到老。这两天看古诗词,翻到了龚自珍的《梦芙蓉•本意》,“不啻微芒,造炬成阳”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。任何小小的光亮,只要慢慢积累,最终都会成为“太阳”,照耀你我他。当然,其中“啻”字让我看了好久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,又该怎么读呢,先了解下再说。

一、“啻”的字形演变

“啻”和“啇”同源,最初都是同一个字,后来“啇”被“滴”取代,啻分化开来。“啻”金文字形中,下部为“口”,表示“语言”“说话”之意;上面为“帝”,表示最高统治权威,整体来说,就是指最高权威的发言,即最高话语权。另外一说,“帝”是“蒂”的本字,表示一个华蒂上只有一朵花,有“仅仅,只”的意思。小篆到楷书变化不明显,上部成为“帝”,下部为“口”,最终成了“啻”字。

二、“啻”怎么解释

“啻”由水滴不止,引申出“但、只、仅”意思,一般多加上“不”字修饰,例如“不啻如此”,意思就是:“不只如此”。

三、“啻啻磕磕”“不啻微芒”什么意思

1.“啻啻磕磕”,一般用来形容说话时,断断续续,含糊不清。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十回中有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原文为:“那老冯老行货子啻啻磕磕的,独自在那里,我又不放心。

2.“不啻微芒”本义指不亚于微小的光芒或者说不排斥一点点微弱的光芒,微弱光芒一点点增多,最终像太阳一样明亮。多用来形容事物虽小,但重要性不容忽视。后来用来比喻:即使是努力或贡献微小,但努力坚持,最终也会爆发出大的力量。

四、“啻”在古诗词中的运用

1.不啻微芒,造炬成阳

“不啻微芒,造炬成阳”这是个引申句,出自《梦芙蓉•本意》这首词,原句为 :“露华无力,飞下珊珊影。又微芒不定,月坠金波孤迥。”翻译下大意就是:不排斥一点点微弱的光芒,这样光芒会慢慢增多,时间一久,自然能变得像太阳一般明亮。

2.故园何啻三千里

《旅中卧病》

[唐]杜荀鹤

秋来谁料病相萦,枕上心犹算去程。

风射破窗灯易灭,月穿疏屋梦难成。

故园何啻三千里,新雁才闻一两声。

我自与人无旧分,非干人与我无情。

全诗大意为:秋天到来,谁能料到疾病缠我身,躺在枕头上,心里还计算着归去的行程。夜晚时,寒风吹起,从破窗吹入,轻易地熄灭了蜡烛。皎洁的月光射入屋内,让我想起了故乡之月,难以做梦入睡。家乡与我相隔何止是三千里啊,远得只能听见一两声大雁鸣叫之声。我与别人没有旧时的情分,而不是别人待我无情。

本诗作者杜荀鹤,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,汉族,唐池州石埭(今安徽石台)人,乃杜牧出妾之子。该诗首联颔联叙事,写出了诗人秋来病卧床头的同时,也用“破窗”“疏屋”描述了房屋的简陋,间接写出了自身处境的艰难,同时以月入屋开启思乡之旅。颈联尾联直接抒情,以“何啻三千里、一两声新雁”写自己与故乡空间距离之远,最后无人问津,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强烈的思乡之情和自身境遇的无限感慨。

五、“啻”的正确读法

正确读音:chì

同音字:翅

部首:口

结构:上下结构

六、结语

汉字文化,情深意长,一字一句包含感情。一个“不啻”,说明了羁旅之人思念之远,情谊之长,跨越千山万水。事实上,他乡无论过得再好,都对故乡有着强烈的思念。有道是“宁恋本乡一捻土,莫爱他乡万两金”。何况自身境遇不好时,这种思念更加强烈,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酒都解不了乡愁,何况是病呢,反而加深了乡愁。

 

评论
加载内容,请稍等...
  • 问题反馈
  • 回到顶部
  • 统计代码